春天的京大校园樱花盛放,实验室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附中的物理竞赛小组。十几个高中生好奇地打量着各种精密仪器,眼中闪着求知的光。
"这就是发现极光新光谱的仪器吗?"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怯生生地问。
沈墨蹲下身与她平视:"不,那是更小的设备。想看看它长什么样吗?"
意外的传承
在演示实验时,一个瘦小的男生提出了惊人的见解:"教授,如果改变光子的偏振方向,是不是能提升探测精度?"
林辰惊讶地与沈墨对视:"你叫什么名字?"
"陈星。"男孩不好意思地推推眼镜,"我...我看过你们所有的论文。"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群学生中竟然有当年帮助过沈墨的校工的女儿。女孩骄傲地说:"我爸爸常说,要像沈教授一样,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
周浩得知后,立即提议设立奖学金:"让更多像你们一样的孩子有机会追梦。"
危机的考验
就在实验室筹备开放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攻击让所有数据面临泄露风险。
"是竞争对手干的。"小陈焦急地报告,"他们想窃取极光项目的核心算法。"
整个实验室进入战时状态。老教授们主动回来帮忙,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也远程支援。最让人感动的是,附中的学生们自发组织起"人肉防火墙",24小时轮班监控系统。
"我们或许不懂高深的技术,"陈星认真地说,"但我们可以做你们的眼睛。"
经过72小时不眠不休的奋战,危机终于解除。而在这场战斗中,老中青三代研究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特殊的礼物
开放日当天,实验室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来自全球各地研究者的联名祝福。曾经与他们竞争过的团队,受过他们指导的学生,甚至那些在学术上有过分歧的同行,都送来了诚挚的祝贺。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封来自冰岛的信。那位极光观测站的守护者写道:"你们让科学有了温度。"
傍晚,所有人在实验室外的草坪上聚会。量子在人群中优雅地穿行,时不时蹭蹭这个的裤脚,闻闻那个的手心。
"还记得我们当年的约定吗?"李薇举杯问道。
沈墨与林辰相视一笑。那些在星空下许下的诺言,如今正在更多年轻人身上延续。
新的征程
月光下,两人最后离开会场。实验室的灯光渐次熄灭,只有安全出口的指示牌泛着幽光。
"有时候觉得,"林辰轻声说,"我们不只是在做研究。"
沈墨望向窗外的星空:"我们在播种。"
是啊,那些曾经照亮他们的星光,如今正通过他们的手,传递给更多追梦的人。就像宇宙中的星辰,虽然相隔遥远,却始终相互辉映。
当最新的观测数据在屏幕上亮起时,他们知道,这不仅是科学的突破,更是希望的延续。而他们的故事,也将随着这些星光,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