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智爱
第十五章 折叠的初心
“共生日”创意嘉年华开幕前三天,光影实验室的会议室里,空气比往常凝重了几分。市场总监将一份合作方案推到桌中央,封面“全球科技巨头战略合作意向书”几个字格外醒目。
“对方愿意投入十亿资金,换取开放平台核心算法的优先授权,还能帮我们快速打通北美市场。”他语气难掩兴奋,“条件是调整嘉年华重点,把80%的展示资源留给商业合作项目,砍掉‘初心展区’和用户共创环节。”
会议室里立刻响起窃窃私语。陈默皱着眉翻看方案:“核心算法授权会动摇我们的技术壁垒,而且这和开放平台‘平等共创’的原则相悖。”
“但十亿资金能让我们的研发速度翻倍。”财务总监反驳道,“现在行业竞争这么激烈,错过这次机会可能就被对手超越了。”
争执声中,沈知晚下意识看向陆行川。他指尖抵着下巴,目光落在方案落款处,久久没有说话。她忽然想起前晚在露台,他还笑着说“要让嘉年华成为所有创作者的舞台”,此刻他眼底的犹豫,像一根细刺扎在她心上。
“先散会吧,明天再做决定。”陆行川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
当晚,沈知晚留在工作室整理“初心展区”的资料。展区原本计划用VR技术还原实验室初创时的模样——拥挤的工位、贴满草图的白板、第一代“共生”的失败原型,还有用户最早的反馈卡片。她翻到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是位老人的字迹:“用它存了老伴的笑声,摸到光亮起来时,像她还在身边。”
这时,陆行川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两杯热咖啡。“还在忙?”他将咖啡放在桌上,目光扫过那些旧物,“其实我知道,砍了初心展区不对。”
“那你为什么犹豫?”沈知晚抬头看他。
“我怕。”陆行川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开放平台烧了太多钱,团队需要输血,股东们也在施压。我怕坚持初心,最后会让大家的努力白费。”他走到白板前,指尖划过上面的“共生”理念——“科技为骨,情感为魂”,“但刚才路过客服部,听到他们在整理用户故事,突然想起我们做‘记忆之匣’的初衷,不是为了抢占市场,是为了留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温度。”
沈知晚忽然笑了,她拿出平板点开一个文件:“你看这个。”屏幕上是她刚修改的嘉年华方案,“我们可以引入‘双展区’模式,商业合作和初心展示各占一半。另外,我联系了那位做‘文化印记’的敦煌学者,他愿意带数字文物模型来现场,还有上次开发‘家族时光’的设计师,想分享他和自闭症儿子的故事。这些,才是‘共生’真正的价值。”
陆行川看着她眼里的光,心里的迷雾瞬间散开。他伸手抱住她:“幸好有你。”
第二天的会议上,陆行川直接否决了巨头的合作方案,同时公布了新的嘉年华计划。虽然有人提出担忧,但当看到那些用户故事和共创者的期待时,所有反对声都渐渐平息。
嘉年华开幕当天,陆家嘴的展馆里人头攒动。商业展区的新型交互技术引来阵阵惊叹,但初心展区前,始终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戴上VR眼镜,走进光影实验室的初创岁月;在“记忆墙”前驻足,读着那些关于思念与陪伴的故事;还有孩子在交互装置上画出给父母的礼物,实时同步到“共生”设备里。
一位来自新疆的设计师找到沈知晚,手里拿着一款镶嵌着艾德莱斯绸纹样的“共生”原型:“你们的开放平台让我能把家乡的文化带出去。之前有品牌说我的设计太‘小众’,但在这里,它被看见了。”
这时,市场总监匆匆走来,脸上是难以置信的表情:“陆总,沈老师,好多媒体主动报道了初心展区,还有三家公益机构想合作开发特殊人群定制款,刚才那个巨头也派人来,说愿意无条件投资,不附加任何条件!”
陆行川和沈知晚对视一笑,眼里满是释然。
傍晚,嘉年华的灯光渐次亮起。陆行川拉着沈知晚走到露台,远处的东方明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不是戒指,而是一枚迷你“共生”徽章,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缩写,还有一行小字:“不忘来路,共赴前程。”
“这是用第一代‘呼吸合金’的边角料做的。”陆行川帮她别在衣领上,“以后不管走多远,看到它就想起我们为什么出发。”
沈知晚摸着徽章上温热的纹路,忽然想起那些熬夜改设计的夜晚、应对危机时的并肩作战、分享成功时的热泪盈眶。原来“共生”不仅是产品,是生态,更是他们彼此——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既守住初心,也接住对方的疲惫;既各自闪耀,也相互支撑。
晚风拂过,展馆里的笑声隐约传来。沈知晚靠在陆行川肩上,看着漫天星光:“你说,十年后的‘共生’会是什么样子?”
“不知道。”陆行川握紧她的手,“但只要我们在一起,就一定不会错。”
徽章上的光轻轻闪烁,像一颗跳动的心脏,映照着他们未完成的故事,也照亮了更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