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窗上那丝若有若无的油腻指印和诡异的胭脂香,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温辞和沈砚初心中漾开层层警惕的涟漪。阳光依旧明媚,但办公室内的空气却骤然变得凝重。
“看来,‘它’已经等不及了。”沈砚初走到窗边,仔细检查那指印。指印很模糊,无法提取有效特征,但那甜腻的香气却异常顽固,与他记忆中任何一款香水都不相符,更像是一种……活物的气息。
温辞已经回到了电脑前,双手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他调出了学校及周边区域的详细地图,并将近期那些关于“完美陌生人”的报警记录和新闻地点一一标注上去。
“报警记录集中在三个区域,”温辞指着屏幕上的热力图,“城北的老旧居民区‘安宁里’,大学城西侧的商业步行街夜市,以及……我们学校南门的‘学府路’,尤其是晚上自习结束后的人流高峰期。”
这三个地点看似毫无关联,但温辞敏锐地发现了共同点:“人流量大,光线相对昏暗,环境嘈杂易于接近,且目标多为夜间独行的年轻人——符合隐秘接触和制造混乱的特征。”
沈砚初抱着手臂,看着地图,眼神锐利:“不是随机作案,是有意识的选择。‘画皮’需要接触大量人群,来寻找合适的‘猎物’,或者……进行某种‘练习’。”他顿了顿,提出一个更可怕的猜想,“也可能,这些事件本身就是‘档案’力量在现实世界的渗透和预演。那些被接触后精神恍惚的人,也许并不是简单的惊吓,而是被‘采集’了某种东西,比如……他们对‘完美’形象的印象,或者最细微的情感波动。”
这个想法让温辞脊背发凉。如果“阈界”的力量已经开始直接影响现实,那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严重。
“我们需要主动接触。”温辞得出结论,理性迅速压制了不适感,“被动等待被拉入‘档案’风险太高。既然有了大致范围,可以进行针对性调查。”
“正合我意。”沈砚初咧嘴一笑,那笑容里带着猎手般的兴奋,“今晚就去‘学府路’逛逛?温教授,体验一下夜生活?”
温辞没有理会他的调侃,只是冷静地开始规划:“需要伪装和装备。夜间观察,记录仪、隐蔽耳机、还有……”他看了一眼沈砚初,“你需要什么?”
“我?”沈砚初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和脑袋,“这就是最好的装备。不过,弄两杯奶茶当道具不错,显得我们没那么突兀。”
夜幕很快降临。
学府路是大学城最热闹的商业街之一,霓虹闪烁,人流如织。下了晚自习的学生们三五成群,逛街、小吃、聊天,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温辞和沈砚初混在人群中,与周围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温辞穿着一件深色的连帽衫,帽子微微拉起,遮住了部分面容,但挺拔的身形和清冷的气质依旧引人注目。沈砚初则是一身休闲打扮,手里真的拿着两杯奶茶,一副闲逛大学生的模样,但他那双眼睛却像雷达一样,不着痕迹地扫视着经过的每一个人。
温辞的注意力更多放在环境细节上:路灯的照明死角、监控摄像头的盲区、人群流动的规律。他像法医勘查现场一样,冷静地分析着潜在的危险区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似乎一切正常。
“会不会判断错了?”沈砚初吸着奶茶,低声说,“或者,‘它’感知到我们,躲起来了?”
温辞刚想回答,他的目光突然定格在街对面一个巷子口。
一个女生正独自站着,似乎在等人。她穿着时尚,容貌姣好,但吸引温辞注意的,是她脸上那种略显空洞的、过于“标准”的微笑,以及站姿中一丝难以言喻的僵硬。更重要的是,温辞看到她脚下的人行道上,有一小片刚刚留下的、反光着霓虹色彩的……油渍?类似于卸妆油或者某种油脂。
几乎同时,沈砚初也注意到了那个女生。他的眉头微微皱起:“感觉不对……太‘完美’了,完美得像橱窗里的假人。而且,她周围的气场……很‘空’,像是个精致的壳。”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放缓脚步,借助人群的掩护,悄悄靠近那个巷子口。
就在这时,一个背着书包、看起来像是刚下自习的男生,低着头匆匆走过那个巷口。那个“完美”的女生突然动了,她自然地向前一步,似乎是不小心撞到了那个男生。
“哎呀,对不起!”女生的声音甜美悦耳,带着恰到好处的歉意。
男生连忙抬头,看到女生的脸,瞬间有些脸红,摆摆手:“没、没关系。”
两人的目光有了一瞬间的接触。
就在那一刹那,温辞和沈砚初都清晰地看到,男生的眼神突然恍惚了一下,脸上的表情有瞬间的空白。而那个女生的眼底,似乎极快地闪过一抹非人的、贪婪的光泽。
接触只持续了两三秒,女生再次道歉后,便转身汇入了人流,很快消失不见。而那个男生则愣在原地好几秒,才晃了晃脑袋,继续往前走,但脚步明显有些虚浮。
“看到了吗?”沈砚初的声音带着冷意,“不是物理接触,是精神层面的……‘采集’或者‘标记’。”
温辞点头,他的观察更侧重于物理证据:“她撞到男生时,手指似乎有意无意地拂过了对方的手背。而且,她离开的方向,地上又出现了那种油渍。”
他们立刻跟上,但那个女生的身影在人群中几个闪动就消失了,如同水滴融入大海。
沈砚初停下脚步,脸色凝重:“不是本体。可能只是一个被操控的‘皮囊’,或者一道‘投影’。”他感受着空气中残留的那丝极淡的、令人不适的香气,“它在试探,也在狩猎。我们被发现了,或者说,我们主动闯入了它的猎场。”
温辞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确定:“方向没错。它的活动范围、目标选择、行为模式,都已经有了初步轮廓。”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进一步商议时,温辞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系里工作群的消息,一位同事分享了一篇刚发表的、关于利用AI进行面部微表情识别辅助测谎的论文链接。
温辞下意识点开链接,论文的摘要配图,是一张由AI生成的、完美无瑕的“标准人脸”模型。那张脸没有任何瑕疵,对称到令人窒息,眼神空洞,却带着一种诡异的、仿佛能看穿人心的洞察感。
盯着那张AI生成的脸,温辞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耳边似乎响起了细微的、如同画笔在纸上摩擦的“沙沙”声。
一旁的沈砚初也猛地捂住了额头,低声道:“温辞……我好像……闻到一股很浓的……墨汁和颜料的味道?”
两人同时抬头,望向对方,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惊骇。
现实的诱饵已经布下,
而“画皮”的舞台,
正在将他们拉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