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雨巷昙影
本书标签: 古代  苏婉 

六 正文

雨巷昙影

雨巷昙影·

入夏的江南总被蝉鸣裹着,“婉绣坊”的竹帘换成了细竹编的凉帘,风一吹就簌簌响,把绢帕上的昙花影子晃得轻轻动。我刚把新收的淡蓝丝线归进木盒,就见苏婉抱着个青布包从巷口回来,额角沾着薄汗,却笑得眼睛发亮:“你猜我带了什么?”

布包一打开,是两本泛黄的线装书,封面上“昙花绣谱”四个字褪了色,纸页边缘还留着细密的针孔。“这是巷尾张奶奶给的,她说这是她母亲传下来的老绣谱,里面有好几种失传的昙花针法呢!”苏婉指尖拂过纸页,声音都放轻了,“你看这页‘银辉绣’,用的是掺了细银线的丝线,绣出来的昙花在月光下会发亮,跟咱们‘盼归’开花时一模一样。”

我们坐在凉帘下翻绣谱时,小徒弟端来两碗冰镇绿豆汤,瓷碗碰着木桌叮当作响。“苏姐姐,昨天有游客说,想订一幅特大的昙花绣品,挂在客栈的大堂里。”小徒弟说着,把一张画着客栈格局的纸递过来,“他们还说,要是绣得好,以后会介绍更多客人来。”苏婉接过纸,手指点着画纸中央:“咱们就用‘银辉绣’,绣一幅《雨巷昙月》,让客人一进客栈,就像看见咱们巷里的昙花开。”

接下来的半个月,“婉绣坊”的灯总亮到深夜。苏婉教徒弟们劈细银线,指尖被线勒出红印子也不在意;我负责画绣稿,把巷口的青石板、茶馆的竹帘都画进图里,连“盼归”昙花树的枝桠都数着画了七枝——正对应我们相识的七年。有天深夜,我揉着酸困的肩膀,见苏婉还在绷前绣昙花的花蕊,银线在她指间绕成小圈,忽然说:“等这幅绣品完成,我们去张奶奶家道谢吧,顺便请她尝尝新炒的碧螺春。”苏婉抬头笑了,眼里映着灯花:“好啊,我还想请她教咱们绣谱里的‘叠瓣绣’呢。”

《雨巷昙月》绣好那天,客栈老板特意派了马车来接。绣品挂在大堂中央时,满室的人都静了——绢帕上的雨巷蒙着层淡雾,月光从云层里漏出来,落在昙花上,银线闪着细碎的光,像真的有花香飘出来。老板握着苏婉的手连声道谢:“这比我想象中还要好!以后来江南的客人,都能看见这么美的昙花了。”苏婉笑着把那本老绣谱递过去:“这是用老绣法绣的,也算让老手艺活过来了。”

从客栈回来的路上,我们绕到张奶奶家。张奶奶见了绣谱,又摸了摸我们带去的绣品,眼眶都红了:“我母亲当年总说,怕这绣法没人传,现在好了,你们把昙花绣得这么好,她在天上也能放心了。”那天我们在张奶奶家坐了很久,听她讲过去绣昙花的故事,看她手里那枚磨得发亮的银顶针——那是她母亲留给她的,现在她又把它送给了苏婉。

当晚的月色格外亮,“盼归”昙花又开了,这次开了三朵,花瓣上沾着露水,像缀着星星。苏婉把银顶针别在发髻上,和我坐在廊下,手里捧着张奶奶给的新绣线。“明年春天,咱们办个昙花绣法培训班吧?”苏婉忽然说,“让更多人喜欢昙花,喜欢江南的绣活。”我望着她眼里的月光,点头说:“好啊,到时候咱们把老绣谱印成书,跟画册一起送给学员。”

后来,“婉绣坊”的培训班真的办起来了,来学绣昙花的人从江南排到了北方。苏婉总戴着那枚银顶针教绣法,我则负责整理老绣谱,把张奶奶讲的故事都写进书里。办公桌上的玻璃下,又多了张新照片——照片里,张奶奶握着苏婉的手教绣活,我站在旁边翻绣谱,“盼归”昙花在窗外开得正好,银线般的月光,把我们的影子都织进了雨巷的温柔里。

上一章 五 正文 雨巷昙影最新章节 下一章 补五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