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雨巷昙影
本书标签: 古代  苏婉 

补五番外

雨巷昙影

雨巷昙影·番外五·昙灯照巷

七夕前几日,江南的夜晚总飘着淡淡的桂香,“婉绣坊”的窗台上,渐渐堆起了各色绢布与竹篾——苏婉正带着徒弟们扎昙花灯,准备在七夕那晚挂遍整条雨巷。

我刚把染好的淡青绢布铺开,就见苏婉拿着盏半成品的灯走过来。竹篾扎成的昙花形状已初见雏形,她正往花瓣上糊绢布,指尖捏着细针,把绢布缝得严丝合缝:“咱们这灯要特别些,花瓣里要藏小灯珠,等点亮了,就像昙花真的开在夜里一样。”说着,她从抽屉里取出包银线,“再用银线绣些细碎的花纹在绢布上,灯一亮,银线会反光,更像‘盼归’开花时的银辉。”

阿杏蹲在旁边,手里拿着片竹篾,却总也扎不好花瓣的弧度。苏婉走过去,握着她的手慢慢调整:“扎昙花灯要顺着竹篾的韧性来,就像绣昙花要顺着丝线的纹理,急不得。”阿杏跟着学了几遍,终于扎出片像样的花瓣,兴奋地举起来:“师父你看!等这灯挂在巷口,大家肯定以为是真昙花开了!”

七夕前一天,林姑娘特意从邻城赶来,还带来了她新绣的昙花绢帕——帕子上绣着两盏昙花灯,灯下站着两个姑娘,正是我和苏婉。“我想着把这帕子贴在灯上,”林姑娘把绢帕递给苏婉,眼里满是笑意,“这样咱们的昙花灯,就既有灯影,又有绣活了。”苏婉接过帕子,小心地把它缝在最大的一盏灯上,那盏灯要挂在巷口的老槐树上,是整条巷的“灯王”。

七夕当晚,巷里的人都来帮忙挂灯。陈先生举着相机,从巷头拍到巷尾;茶馆老板娘煮了桂花茶,摆在门口让大家喝;阿杏和小徒弟们提着灯,在巷里跑来跑去,银铃般的笑声混着灯影晃来晃去。等最后一盏灯挂好,苏婉点亮了巷口的“灯王”——绢布上的昙花在灯珠的光线下泛着柔暖的光,银线闪着细碎的亮,林姑娘绣的绢帕也跟着亮起来,像把江南的温柔都裹进了灯里。

大家坐在巷里的石阶上,围着灯说话。有位老人指着灯影,说起自己年轻时七夕看昙花的故事;孩子们则追着灯影跑,手里拿着苏婉分给他们的小昙花灯。我和苏婉坐在老槐树下,看着满巷的灯影,忽然想起初遇那年的七夕,巷里没有这么多灯,却有她为我绣的第一个昙花香囊。如今,香囊变成了满巷的灯,身边也多了这么多朋友,可那份温暖,却比当年更浓了。

夜深时,大家渐渐散去,苏婉却拉着我去后院。“盼归”今晚也开了,月光落在花瓣上,和巷里的灯影相映,竟分不清哪是灯,哪是花。苏婉从口袋里取出个小昙花灯,点亮后放在昙花旁:“以后每年七夕,咱们都扎昙花灯,让这巷里的灯,一年比一年多,让更多人记得江南的昙花,记得咱们的故事。”

后来,雨巷的昙花灯成了江南的小有名气的景致,每年七夕都有人特意来打卡。苏婉把大家拍的灯影照片整理成册,取名《昙灯照巷》,册子里还夹着每个人绣的昙花绢帕碎片。我常常翻着这本册子,看着满页的灯影与笑容,忽然明白,所谓幸福,就是把小小的美好慢慢攒起来——从一个香囊,到一盏灯,再到满巷的温暖,像昙花年年绽放,像情谊岁岁绵长,永远都有新的美好,在雨巷里慢慢生长。

上一章 六 正文 雨巷昙影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六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