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
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比例尺的本质:严格遵循数学比例关系,表现为分数或比值形式(如1:1000),分子恒为图上单位长度,分母为对应实地长度
常见表现形式:除数字比例尺外,还可通过直线比例尺(图示刻度)或文字说明(如“1厘米代表1公里”)表达。
易混淆点:↓
比例尺与缩放倍数的区别:比例尺反映固定比值,而“放大/缩小”是相对概念。例如,将1:100的图放大2倍,新比例尺变为1:50,而非2:100。
非线比例尺的例外:题干特指“线段长度”比例,不适用于面积比例尺(如人口密度图)或变形投影地图(如世界地图的纬度拉伸部分)
比例尺部分看一看理解一下就好,一般都在选择题里(*´∀`*)
2、等高线地形图
⑴地面高度计算: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的地图,通过等高线疏密、弯曲形态可判断地形特征与坡度变化,同线等高原理:同一等高线上的点海拔相同。
疏密与坡度关系:等高线密集处坡度陡峭,稀疏处坡度平缓
闭合曲线形态:闭合等高线中心数值高为山峰,数值低则为洼地
地形延伸方向: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分水岭),向高处凸出为山谷(集水线)
山峰与盆地:闭合等高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递减为山峰,递增则为盆地。
鞍部:两山峰间的低平区域,等高线对称分布。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用锯齿线标注
工程选址:
水库坝址选在等高线密集的峡谷以减小工程量,库区需闭合洼地保证蓄水量。
公路沿等高线稀疏区域修建以降低坡度。
地形分析: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山谷易发育河流。
3、分层设色图:
颜色规则:蓝色表海洋,绿色表平原,棕褐色表山地。
优势:立体感强,直观展示地势起伏
4、海洋地形
海底五大基本地形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这些地形单元共同构成了海洋底部的主要地貌格局。
主要特征与分布: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平缓(通常小于0.1°),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是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陡坡,坡度急剧增大(平均4°左右),水深从200米骤增至2000-4000米,是连接大陆与大洋盆地的过渡带。
海沟:大洋底部最深的地形,多位于板块俯冲带,深度超过6000米(如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形态狭长且两壁陡峭。
洋盆:大洋底部的主体部分,地形相对平坦,水深约4000-6000米,占海洋总面积的45%,常被海岭分割为多个海盆。
大洋中脊:全球最长的海底山脉系统,绵延约8万公里,由板块张裂形成,顶部水深通常为2000-3000米,部分露出海面(如冰岛)
附图↓(理解记忆哦!)(#^.^#)

山峦如凝固的浪脊,河流在峡谷写下鎏金的遗嘱,沙漠吞咽落日,森林编织绿雾。极地的冰镜折射星芒,而潮汐是月亮永恒的呼吸。
下一章我们学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