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自习的铃声像被晨雾揉软了似的,慢悠悠地消散走廊尽头。沈赫刚把语文课本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批注用红笔描完,就听见教室后门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许漾抱着一摞试卷走了进来,浅灰色的连衣裙下摆沾了点晨露,手里还提着那个印着小雏菊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她常用来批改作业的红笔和直尺。
“早自习结束,咱们直接进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许漾把试卷轻轻放在讲台上,指尖在纸摞边缘顿了顿,目光扫过全班,原本还在低头整理课本的同学瞬间安静下来,连翻书的动作都放轻了。她拿起最上面一张试卷晃了晃,晨光透过窗户落在试卷上,把“第一单元测试卷”几个黑体字照得格外清晰,“考试时间两节课,120分钟,题型和平时练习的基础卷差不多,古诗文默写、字词辨析、阅读理解,最后是作文,大家别慌,按节奏来就行。”
说着,许漾开始沿着过道分发试卷。沈赫坐在第三排靠窗户的位置,看着她的身影从前排慢慢走近,心里忽然有点发紧——上周的语文小测,他因为把“渝州”的“渝”字右边多写了一横,被扣了2分,许漾当时在试卷上写了句“细心是得分的钥匙”,现在想起那行红色批注,他的指尖都忍不住蜷了蜷。
“沈赫,接着。”许漾走到他桌前,轻轻把试卷放在他手边,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课本,“早自习看你背古诗文很认真,加油。”她的声音很轻,像清晨的风拂过树叶,沈赫赶紧抬头,正好对上她弯着的眼睛,里面映着窗外的梧桐树影,他慌忙点头,把那句没说出口的“谢谢老师”咽回肚子里,低头把语文课本和早自习的笔记本塞进桌肚,只留下一支黑色钢笔、一块橡皮,还有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草稿纸。
“现在开始答题。”许漾回到讲台前,从帆布包里拿出一块银色怀表放在桌角,金属表壳在晨光里闪了闪,“先写好姓名和班级,别漏了。认真读题,尤其是阅读理解的题干,圈画关键词;作文注意审题,写完记得回头检查一遍,避免错别字。”她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沙沙”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橡皮轻轻擦拭的声音,还有偶尔有人不小心碰倒笔盖的轻响,混着窗外麻雀的叫声,倒显出一种格外的安静。
沈赫先在试卷左上角写下自己的名字,一笔一画地写,特意把“沈”字的竖提写得笔直,又检查了一遍班级,才翻开试卷第一页。第一题是字词默写,共10分,都是第一单元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句子。他先看第一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__。”这句话他早自习刚背过,甚至还在草稿纸上写了三遍,“山岛竦峙”四个字立刻跳进脑子里。他握着笔的手顿了顿,笔尖悬在纸上,仔细回想“竦峙”两个字的写法——“竦”是立字旁加“束”,“峙”是山字旁加“寺”,没错。他稳稳地写下这四个字,写完又对照着记忆里的诗句读了一遍,确认没写错,才往下看第二空。
第二空考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沈赫记得许漾讲这首诗时,特意让他们注意“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道”是“道路”的“道”,不是“道理”的“理”,当时还有同学写错,被许漾笑着罚抄了三遍。他笔尖流畅地划过纸张,写下“闻道龙标过五溪”,写完还在“道”字下面轻轻画了个小圈,提醒自己没写错。
默写题很快做完,沈赫翻到第二页,是字词辨析题。第一题是选词填空,给了“朗润”和“滋润”两个词,让填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段话里。沈赫记得许漾讲《春》的时候,特意分析过“朗润”——“朗”是明亮,“润”是滋润,合起来是山变得明亮又滋润,比单纯的“滋润”更有画面感。他毫不犹豫地填了“朗润”,又在草稿纸上把两个词的意思写了一遍,确认自己没搞混。
接下来是病句修改题,题目给了一个句子:“通过这次语文单元复习,让我对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了。”沈赫皱了皱眉,想起许漾讲过的“成分残缺”——“通过”和“让”同时用,会让句子没有主语,应该删掉其中一个。他在试卷上圈出“通过”和“让”,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删掉“让”,改成“通过这次语文单元复习,我对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了”,写完又读了一遍,觉得通顺了,才继续往下做。
时间慢慢过去,窗外的阳光从桌面爬到试卷上,把阅读理解的段落照得暖融融的。阅读理解一共两篇,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选段,第二篇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选段。沈赫先做第一篇,题目问“‘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他握着笔想了想,许漾讲修辞手法的时候,特意举过“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例子,是比喻;而且把春风当作人来写,说它“抚摸”人,又是拟人。他在试卷上写下“比喻和拟人”,然后组织语言写表达效果:“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又赋予春风‘抚摸’的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写完又检查了一遍,觉得没漏点,才翻到第二篇阅读理解。
第二篇《济南的冬天》选段,题目问“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段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沈赫记得许漾讲过“对比”——把济南的冬天和热带的冬天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他赶紧写下“对比”,然后写作用:“将热带‘响亮’得让人害怕的天气与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点出了济南‘宝地’的原因。”
做完阅读理解,沈赫抬头看了眼讲台,许漾正站在讲台上翻看教案,阳光落在她的发梢上,染成了浅金色。他低头看了眼怀表,还有45分钟,该写作文了。作文题目是《我的第一单元收获》,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沈赫握着笔,笔尖在草稿纸上轻轻点着,脑子里开始回想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他想起刚学《春》的时候,许漾带他们去操场观察春天的花草,让他们用五感描写春天;想起学《济南的冬天》时,她让大家分享自己家乡的冬天,班里的东北同学还模仿了东北冬天的寒风声;想起上周默写“渝州”错了之后,她特意在课间找他,教他用“左边三点水,右边‘俞’字,像小溪流经过山谷”的方法记字……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他忽然有了思路,在草稿纸上写下作文提纲:开头写今天考试的心情,中间写学习《春》和《济南的冬天》的收获,再写默写错字后许漾的教导,最后写对语文学习的新认识。
确定提纲后,沈赫开始写作文。开头他写道:“早自习的铃声刚停,许老师抱着试卷走进教室时,我心里既紧张又期待——紧张是怕考不好,期待是想看看自己这一单元到底学懂了多少。”接着写学《春》的收获:“学《春》的时候,许老师带我们去操场找春天。我蹲在草地上,看见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得像刚睡醒的娃娃;听见蜜蜂在花丛里嗡嗡地叫,像在唱春天的歌;摸到春风吹在脸上,软乎乎的,不像冬天的风那么刺骨。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写文章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仔细观察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然后写学《济南的冬天》的收获:“学《济南的冬天》时,许老师让我们分享家乡的冬天。我老家在南方,冬天没有雪,只有湿冷的风;而班里的东北同学说,他们家乡的冬天会下很大的雪,能堆雪人、打雪仗,雪踩在脚下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听着大家的分享,我忽然明白,原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冬天,就像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美,只要认真读,就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再写默写错字的事:“上周的小测,我把‘渝州’的‘渝’字右边多写了一横,扣了2分。许老师在课间找我,拿着我的试卷,笑着说‘沈赫,你看这个“渝”字,左边是三点水,代表小溪;右边是“俞”字,像山谷。小溪流经过山谷,就是“渝”字,你记住这个画面,就不会写错了。’那天下午,我在草稿纸上写了十几遍‘渝州’,每次写都想着小溪流经过山谷的画面,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写错这个字。原来学习语文,还可以用这么有趣的方法。”
最后结尾,沈赫写道:“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一单元的收获不只是会背几首诗、会做几道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观察生活、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记知识点,也慢慢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以后我要更认真地学语文,因为语文里藏着生活的美,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
写完作文,沈赫抬头看了眼怀表,还有15分钟。他开始从头检查试卷,先检查默写题,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确认“竦峙”“五溪”都没写错;再检查字词辨析题,“朗润”和病句修改也没问题;然后检查阅读理解的答案,确认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都找对了,表达效果也没漏点;最后检查作文,读了一遍,修改了几个不通顺的句子,又把“渝州”的“渝”字在草稿纸上写了一遍,确认没写错,才放下笔。
“还有5分钟,没写完的同学加快速度,写完的同学再检查一遍,别漏题。”许漾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沈赫又快速扫了一遍试卷,确认姓名、班级都写了,没有漏题,才把试卷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桌角。
下课铃响起时,许漾开始沿着过道收试卷。沈赫看着她走到自己桌前,把试卷递过去,小声说:“许老师,我都写完了,也检查了。”许漾接过试卷,看了眼卷面,又看了看沈赫,笑着说:“这次卷面很工整,看来你很认真。”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小石子,在沈赫心里漾开了一圈暖融融的涟漪。
沈赫坐回座位,拿出历史课本,却忍不住想起刚才试卷上的题目。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钢笔,忽然觉得,原来认真学习、认真准备之后,考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窗外的阳光更亮了,照在历史课本上,把“诸子百家”四个字照得格外清晰,沈赫笑了笑,翻开课本,开始预习今天要讲的内容——他想,以后不管是语文还是其他课,都要认真学,因为每一门课里,都藏着不一样的乐趣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