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未赴的北平雪
本书标签: 轻小说 

第四十三章 岁暮守心

未赴的北平雪

腊月廿八的清晨,院外的鞭炮声零星响起时,姑娘正蹲在牡丹枝前,轻轻拂去枝桠上最后一点残雪。阳光透过薄云洒下来,落在裸露的枝干上,竟能看见些隐约的绿——是藏在皮纹里的新芽,正趁着这岁末的暖,悄悄积蓄着力气。

“姐姐!快来看!”阿瑶的声音从巷口传来,带着过年的雀跃。姑娘抬头望去,只见小姑娘穿着一身新做的红棉袄,手里提着个竹篮,篮里装着刚买的春联和福字,鬓边还别着朵绒布做的小红花,走一步,花穗就晃一下,像极了春日里跳动的柳梢。“张婆婆说今天要贴春联,还说要教咱们包元宝饺子呢!”

姑娘笑着迎上去,帮阿瑶提过竹篮,指尖触到红纸,暖融融的。两人刚要进门,就看见阿砚从对面走来,肩上扛着一卷新采的竹篾,手里还提着个木匣子。“我娘让我把这筐腊肉送来,说过年吃着香,”阿砚把木匣子放在石桌上,打开来,里面是他新编的竹灯笼,“还编了几个灯笼,晚上挂在戏台上,比去年的更亮些。”

竹灯笼的骨架细细密密,透着精巧,姑娘想起春日里他刻的木牌、秋日里他谱的笛曲,这一年的时光,竟都藏在这些亲手做的物件里了。正说着,张婆婆提着个布包袱走了进来,里面是新缝的鞋垫,针脚里绣着牡丹和桂花,红的艳,黄的暖。“给你们每人做了两双,过年穿新鞋,踩上新鞋垫,一年都安稳。”张婆婆把鞋垫分给三人,又从包袱里掏出个红纸包,“这是给你们的压岁钱,不多,图个吉利。”

阿瑶接过压岁钱,小心翼翼地塞进棉袄口袋里,眼睛笑得弯成了月牙:“我要把压岁钱存起来,明年春天买新的戏服布料!”张婆婆笑着点头,拉着她去厨房准备包饺子的面,姑娘则和阿砚一起,拿着春联去贴在院门和戏台的柱子上。

阿砚踩着梯子,把“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上联贴在院门上,姑娘递过下联,两人配合着对齐,红纸在阳光下格外鲜亮。贴到戏台柱子时,阿砚忽然指着柱子上的刻痕:“你看,这是去年春天刻的牡丹,现在都长这么高了。”姑娘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一道浅浅的刻痕,旁边还隐约能看见“牡丹开遍巷”的字样,是去年木牌上的戏词。

“今年的木牌,要刻上咱们这一年的事。”阿砚说着,从怀里掏出片晒干的牡丹花瓣,是春日里那朵第一开的牡丹,“我一直留着,等会儿夹进新的曲谱里。”姑娘接过花瓣,指尖摩挲着干枯的纹路,忽然想起春日里阿瑶撒在花树下的旧花瓣,秋日里缝进戏服的桂花香,冬日里绣进荷包的银钗纹,原来每一段时光,都有专属的印记。

厨房里很快传来了笑声,张婆婆正教阿瑶揉面,小姑娘的手上沾了面粉,像抹了层雪,却学得格外认真。姑娘走进厨房,帮着擀皮,阿砚则坐在一旁,把腊肉切成丁,拌进饺子馅里,肉香混着面香,在屋子里慢慢散开。“包几个元宝饺子,谁吃到了,明年就有好福气。”张婆婆说着,捏出个元宝形状的饺子,放在篦子上,像个小小的金元宝。

正包着饺子,院外忽然传来了敲门声,开门一看,是送米糕的老人,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米糕,还冒着热气。“知道你们今天忙,我送些米糕来,过年吃甜的,日子甜甜蜜蜜。”老人把竹篮递给姑娘,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这是我孙儿画的牡丹,送给阿瑶,让她明年唱戏时拿着当道具。”

布包里的画纸上,牡丹画得稚嫩却鲜艳,阿瑶接过画,小心地贴在墙上,像藏了件宝贝。没过多久,邻村的老鼓手也来了,手里拿着个新做的鼓槌,身后跟着村西的独居老人,老人提着个陶罐,里面是新酿的桂花酒。“过年得有锣鼓声才热闹,”老鼓手把鼓槌放在戏台上,“等除夕夜,咱们在戏台上敲锣打鼓,唱通宵!”

独居老人打开陶罐,酒香混着桂花香飘出来,比秋日里的更醇。“这酒我窖了半年,就等着过年和你们一起喝。”老人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暖意。姑娘把米酒倒进瓷坛里,放在厨房的角落,又拿出木盒,把老人带来的蜜饯新添了些进去——里面的旧银钗、竹笛、干花瓣、梨木叶、米酒、蜜饯、枫叶、荷包,此刻又多了份岁末的甜,像把一整年的暖都收在了一起。

下午的时候,乡亲们陆续赶来帮忙,有的带着自家做的点心,有的帮忙挂灯笼,有的则跟着阿砚一起,在戏台上搭起了临时的灶台,准备晚上的年夜饭。阿瑶带着孩子们,把竹灯笼挂在戏台的横梁上,红的、黄的、绿的,一挂起来,整个戏台都亮堂了许多。张婆婆则坐在屋檐下,教姑娘和几个妇人剪窗花,剪好的牡丹、桂花、戏台,贴在窗户上,透着年味。

夜幕降临时,戏台前已经摆好了几张长桌,桌上摆满了吃食——元宝饺子、腊肉、米糕、点心,还有那坛桂花酒。老鼓手敲响了锣鼓,阿砚吹起了竹笛,清亮的笛音混着锣鼓声,在巷子里回荡。阿瑶穿着新棉袄,走上戏台,唱起了今年新学的戏词:“岁暮暖庭堂,灯笼映红墙,旧友同相守,新年福满堂。”

台下的乡亲们听得入迷,有的跟着轻轻哼唱,有的拍着手,有的则举起酒杯,互相祝福。姑娘站在戏台侧台,帮着递道具,目光落在台下的张婆婆身上——老人正跟着唱腔轻轻摇头,手里拿着苏晚的老谱,像是在和旧时光对话。忽然,阿瑶在戏台上喊:“姐姐!快来一起唱!”

姑娘笑着走上台,接过阿瑶递来的手帕,和她一起唱了起来。月光透过灯笼的光,落在两人身上,落在台下乡亲们的笑脸上,落在戏台前的牡丹枝上,竟让人忘了这是岁末的寒夜,只觉得满心都是暖。唱到尽兴时,老鼓手拿起鼓槌,敲起了欢快的节奏,乡亲们也都站起来,围着戏台跳起舞来,笑声、歌声、锣鼓声,混在一起,成了岁末最热闹的声音。

戏唱完了,年夜饭也开始了。大家围坐在长桌旁,吃着饺子,喝着桂花酒,聊着这一年的事——春日的牡丹开得如何艳,秋日的桂花香得如何久,冬日的雪落得如何静。阿瑶吃到了元宝饺子,高兴得跳了起来,说这是明年的好兆头。阿砚则被老鼓手拉着,讨论明年春天的戏词,说要把这一年的故事都谱成曲。

夜深的时候,乡亲们渐渐散去,戏台前还留着灯笼的光,和淡淡的酒香。姑娘、张婆婆、阿砚和阿瑶坐在院中的石桌旁,看着天上的月亮,听着远处偶尔传来的鞭炮声。“明年春天,牡丹该开得更艳了。”阿瑶靠在姑娘身边,轻声说,手里还拿着个没吃完的米糕。

张婆婆点点头:“明年我要把苏晚的老谱都整理好,教你们更多的戏,让咱们的戏班,像当年一样热闹。”阿砚则看着牡丹枝,笑着说:“明年我要做个更大的木牌,把咱们这一年的戏词都刻上去,还要在戏台上搭个新的花架,让牡丹爬满戏台。”

姑娘低头抚摸着木盒,里面的旧银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回应着他们的约定。她忽然想起这一年的时光——春日里的第一朵牡丹,秋日里的第一缕桂香,冬日里的第一场雪,还有此刻岁末的暖。原来这份关于牡丹、关于戏词、关于约定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孤单的,而是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藏在每一个温暖的人心里。

风又吹过,牡丹枝上的新芽似乎又冒了些,灯笼的光落在枝桠上,泛着淡淡的绿。姑娘抬头看向天空,月亮圆圆的,洒下清辉,落在戏台前的长桌上,落在院中的青石板上,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她轻轻握紧木盒,心里忽然明白,不管是春日的花开,秋日的叶落,还是岁末的相守,这份故事都会一直延续下去——就像每年都会来的春天,每年都会开的牡丹,每年都会响的戏声,而那些藏在木盒里的旧物与新物,那些刻在木牌上的字句,那些记在心里的约定,会跟着时光,一年年传下去,直到很久很久以后。

远处的鞭炮声又响了起来,是辞旧迎新的声音。姑娘看着身边的。人,看着院中的牡丹枝,看着戏台前的灯笼,忽然觉得,这岁末的夜,比任何时候都要暖——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守着同一份约定,等着同一场花开,唱着同一出戏,直到岁岁年年,永不落幕。

上一章 第四十二章 雪落戏暖 未赴的北平雪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新燕衔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