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鑫:“……” 他确实加了一点点,为了均衡营养。而且他反复确认过,剂量完全在味觉感知阈值以下。
“还有这个菜,”苏新皓指着那碟清炒莴笋,“太咸了!齁死我了!朱志鑫你是不是味觉失灵了?”
朱志鑫默默夹起一筷子尝了尝——清淡得几乎尝不出咸味。他看向苏新皓,对方正用一种“你无可救药”的眼神瞪着他。
“……我去重做。”朱志鑫端起盘子,面无表情地转身走向小厨房。他开始认真考虑,是否需要在自己的数据库里,为苏新皓当前阶段的口味偏好单独建立一个“失真校正模块”。
场景三:无处不在的“看不顺眼”
苏新皓发现自己最近看朱志鑫哪里都不顺眼。
看他一丝不苟整理房间,觉得他像个没有感情的清洁机器人。
看他沉默寡言地坐在那里看资料,觉得他像个沉闷的木头桩子。
甚至连他呼吸的频率,偶尔都会让苏新皓觉得“太规律了,听着就烦!”
“你能不能别老在我面前晃?”苏新皓靠在床上,看着朱志鑫正在仔细地给一把水果刀消毒(准备给他削水果),忍不住抱怨,“晃得我头晕。”
朱志鑫动作停住,抬眼看他,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辜和困惑。他明明只是站在床边,移动范围不超过一米。
“……好。”他低低应了一声,拿着水果刀和果子,默默退到了房间最远的角落,背对着苏新皓,开始削皮。那高大挺拔的背影,此刻竟透出几分莫名的……委屈?
苏新皓看着他这副样子,心里那点无名火突然就泄了气,反而升起一丝好笑和愧疚。他知道自己是在无理取闹,但情绪上来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住。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把脸埋进柔软的枕头里,发出一声闷闷的哀嚎。
朱志鑫的“生存策略”更新日志:
1. 放弃逻辑,服从直觉: 不再试图用数据、公式解释任何问题。苏新皓说冷,立刻找毯子;说咸,立刻重做;说烦,立刻消失。行动优于辩论。
2. 预判需求,提前准备: 开始记录苏新皓情绪波动和身体不适的周期与诱因,尝试在其发作前进行干预。例如,发现他午后容易腰酸,便提前准备好腰靠和舒缓按摩。
3. 保持沉默,精准行动: 减少不必要的言语,将关怀体现在更细致入微的行动上。比如,在苏新皓因为腿抽筋半夜疼醒时,默不作声地起来帮他拉伸按摩,而不是问“怎么了”。
4. 情绪识别,规避风险: 努力学习识别苏新皓情绪变化的细微前兆(如眼神开始游离、嘴唇无意识抿紧),并在其彻底爆发前,迅速转移话题或提供能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比如一块突然“多出来”的、他昨天提过的酸味果脯)。
这天晚上,苏新皓因为小腿再次抽筋从睡梦中疼醒,朱志鑫熟练地帮他缓解后,看着他重新躺下,额发被汗水濡湿,脸色疲惫,心里某个地方软得一塌糊涂。
他伸手,极其轻柔地拂开苏新皓额前的碎发,低声说:“辛苦你了。”
苏新皓在半梦半醒间,听到这句话,鼻子莫名一酸,白天所有的烦躁和委屈似乎都被这三个字轻轻抚平了。他往朱志鑫身边靠了靠,模糊地嘟囔了一句:“……你也一样。”
然后便沉沉睡去。
朱志鑫看着他安静的睡颜,听着他平稳的呼吸,又感受了一下隔壁房间(通过特殊连接)传来的、那个小生命有力的胎动,觉得就算每天要更新一百次“生存指南”,也值得。
毕竟,这是他亲手选择的,甜蜜又棘手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