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九点笑场
本书标签: 现代 

第十三场 我最受不了熊孩子

九点笑场

我最受不了熊孩子——人形自走拆弹机,专治各种不服

(上台,刚迈步就踩上脚边的尖叫鸡,鸡没响,自己先“啊”地叫了一声)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来吐槽一种“行走的麻烦制造机”——熊孩子。给它起个学名,叫“Homo Destructus(破坏型人类)”;俗称更形象,“人形自走拆弹机”;核心特征就三点:四肢比脑子灵活,精力永远用不完,关键是家长还总“离线”。

一、熊孩子的“无CD连招”,防不胜防

熊孩子的操作,简直是一套套“无冷却技能”,分分钟让你崩溃:

第一招“尖叫冲击波”,专属战场是高铁、地铁、餐厅这些公共场合。一声“啊——”能直接飙到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分贝,你就算戴了降噪耳机,都能怀疑人生:“这到底是童声,还是防空警报?”更气的是,他能循环输出,喊十分钟不带换气的。

第二招“翻滚突进”,把任何地方都当游乐场。过道是跑道,座椅是跳台,前滚翻、后滚翻、托马斯全旋轮番上演。你端着一碗热汤面路过,瞬间就成了他障碍赛里的“终点柱”,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撞得汤洒一身。这时候家长还会补一句:“孩子小,好动是正常的!”——小?这明明是移动杂技团巡演,还不买票的那种。

第三招“随机拆家”,破坏力堪比“拆迁队”。你的限量手办,他抓过来就掰断;你的口红,他当蜡笔在墙上乱画;连你新买的粉底液,都能被他拿去给狗“染发”。你刚想发火,家长要么立刻“隐身”,要么反过来怼你:“他一个小孩懂什么?还不是你家东西质量差!”——我家东西质量差?你家孩子这“破坏质量”才叫差到离谱!

二、家长的“护崽Buff”,比熊孩子更气人

熊孩子让人头疼,更头疼的是他们家长的“神逻辑”,句句都能把你噎到说不出话:

你耐着性子说“能不能管一下孩子?”,家长回“你这么大个人,跟小孩计较什么?”;你提醒“这是公共场合,别影响别人”,家长怼“公共场合不就是给人用的?难道只能你用?”;你心疼刚被掰断的限量手办,家长轻描淡写“不就是个塑料玩具吗?我赔你五十”,转头就去拼多多搜“9.9包邮手办”。

总结一下他们的核心逻辑:“孩子小”是万能免罪金牌,不管闯多大祸都能用;“你年纪大”是你的原罪,就算被坑了也得“让着点”,简直是“熊孩子犯错,正常人背锅”。

三、反击指南:用“温柔一刀”治熊,不费力气

遇到熊孩子和护短家长,硬碰硬容易生气,试试这几招“温柔一刀”,效果立竿见影:

第一招“魔法打败魔法”。要是熊孩子抢你手机玩,别跟他抢,直接打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PP,声音调到最大,笑着说“来,哥哥/姐姐陪你写口算题,写完还有阅读理解哦!”——保管他一秒变脸,跑得比家长还快,再也不敢碰你手机。

第二招“经济制裁”。如果他弄坏了你的东西,比如掰断手办、弄脏口红,别吵别闹,当场打开淘宝,搜同款截图给他家长看价格,再调出自己的支付码:“没关系,姐姐/哥哥支持扫码付款,也可以分期,慢慢还。”——家长一看到具体金额,立马从“护崽模式”切换回“正常人模式”,抓着孩子就逼他道歉,比什么都管用。

第三招“大招·同归于尽”。要是在高铁、地铁上遇到熊孩子尖叫不停,直接拿出手机,搜《孤勇者》童声版或者《听我说谢谢你》,音量开到最大,跟着一起唱,还可以带动周围乘客一起“大合唱”。不用多久,家长就会主动让孩子闭嘴——因为连他们自己,都受不了这“魔音灌耳”。

四、其实,熊孩子也有“软萌原厂设置”

不过有次我发现,熊孩子也不是全无可取。亲戚家的小孩来我家,把我珍藏的限定模型掰成了“七巧板”,我当场血压直飙180,正想发作,他却偷偷塞给我一沓皱巴巴的压岁钱,还有一瓶502胶水,旁边附了张画:画里的“超人叔叔”(指我)正在修一架“飞机”(指模型)。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熊孩子不是天生就“熊”,他们只是还没学会“边界感”,而家长没给他们“正确使用说明书”——没人教他“不能随便碰别人的东西”,也没人告诉他“公共场合要小声”。

收尾

我最受不了的,不只是熊孩子的尖叫和拆家,更是家长的“不管不顾+盲目护短”。“孩子小”从来不是破坏规则的通行证,公共场合也不是自家游乐场。

愿所有熊孩子,都能早点学会“边界感”:好动没问题,但要找对地方,别影响别人;好奇也正常,但不能乱拆别人的东西,要懂“珍惜”。更想提醒家长:生孩子不是“放生”,“教养”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毕竟,没人会一直容忍一个没规矩的“熊孩子”。

谢谢大家,我是XXX,一个曾被尖叫鸡吓到、如今手机里常备《五三》APP的——前·手办受害者!

我最受不了熊孩子——人形自走拆弹机,专治各种不服

(上台,刚迈步就踩上脚边的尖叫鸡,鸡没响,自己先“啊”地叫了一声)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来吐槽一种“行走的麻烦制造机”——熊孩子。给它起个学名,叫“Homo Destructus(破坏型人类)”;俗称更形象,“人形自走拆弹机”;核心特征就三点:四肢比脑子灵活,精力永远用不完,关键是家长还总“离线”。

一、熊孩子的“无CD连招”,防不胜防

熊孩子的操作,简直是一套套“无冷却技能”,分分钟让你崩溃:

第一招“尖叫冲击波”,专属战场是高铁、地铁、餐厅这些公共场合。一声“啊——”能直接飙到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分贝,你就算戴了降噪耳机,都能怀疑人生:“这到底是童声,还是防空警报?”更气的是,他能循环输出,喊十分钟不带换气的,声波攻击堪比“移动噪音源”。

第二招“翻滚突进”,把任何地方都当私人游乐场。过道是跑道,座椅是跳台,前滚翻、后滚翻、托马斯全旋轮番上演,动作花哨得像专业杂技演员。你端着一碗热汤面小心翼翼路过,瞬间就成了他障碍赛里的“终点柱”,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撞得汤洒一身、烫到自己。这时候家长还会慢悠悠补一句:“孩子小,好动是正常的!”——小?这明明是移动杂技团免费巡演,还不管观众愿不愿意看。

第三招“随机拆家”,破坏力堪比“专业拆迁队”。你的限量手办,他抓过来就掰断胳膊、卸了脑袋;你的新口红,他拧开就往墙上画“抽象画”;连你刚拆封的粉底液,都能被他倒出来给家里的狗“染毛”,美其名曰“给小狗化妆”。你刚压着火气想讲道理,家长要么立刻“隐身”假装没看见,要么反过来怼你:“他一个小孩懂什么?还不是你家东西质量差,一碰就坏!”——我家东西质量差?你家孩子这“破坏质量”才叫差到突破天际!

二、家长的“护崽Buff”,比熊孩子更气人

熊孩子让人头疼,更头疼的是他们家长的“神逻辑”,每句话都像堵墙,能把你噎到说不出话:

你耐着性子跟家长说“能不能管一下孩子,别让他再闹了”,家长翻个白眼回你“你这么大个人,跟个小孩计较什么?至于吗?”;你提醒“这是公共场合,孩子吵到别人了”,家长怼得更理直气壮:“公共场合不就是给人用的?难道只能你用,别人不能说话?”;你心疼刚被掰断的限量手办,跟家长说这是花大价钱买的,家长轻描淡写掏出五十块:“不就是个塑料玩具吗?我赔你五十,够多了吧”,转头就去拼多多搜“9.9包邮手办”,完全不管你的东西有多珍贵。

总结一下他们的核心逻辑:“孩子小”是万能免罪金牌,不管闯多大祸、影响多少人,只要搬出这句话,就能“免责”;“你年纪大”是你的原罪,就算被熊孩子坑得又生气又破财,也得“让着点小孩”。说白了,就是“熊孩子犯错,正常人背锅”,毫无道理可讲。

三、反击指南:用“温柔一刀”治熊,不费力气

遇到熊孩子和护短家长,硬碰硬容易吵得面红耳赤,还落个“欺负小孩”的名声,试试这几招“温柔一刀”,效果立竿见影:

第一招“魔法打败魔法”。要是熊孩子抢你手机玩,别跟他抢来抢去,直接打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PP,声音调到最大,笑着递给他:“来,哥哥/姐姐陪你写口算题,写完一页还有阅读理解,咱们争取当‘学习小标兵’!”——保管他一秒变脸,把手机推得老远,跑得比家长还快,再也不敢碰你手机一下。

第二招“经济制裁”。如果他弄坏了你的东西,比如掰断手办、弄脏口红,别吵别闹,当场打开淘宝搜同款,把价格截图给家长看,再调出自己的支付码:“没关系,不用赔全款,姐姐/哥哥支持扫码付款,也可以分期慢慢还,不着急。”——家长一看到具体金额(尤其是四位数以上的),立马从“护崽模式”切换回“正常人模式”,抓着孩子就逼他道歉,还会主动提出照价赔偿,比什么大道理都管用。

第三招“大招·同归于尽”。要是在高铁、地铁上遇到熊孩子尖叫不停,直接拿出手机,搜《孤勇者》童声版或者《听我说谢谢你》,音量开到最大,跟着一起大声唱,还可以跟周围乘客说“大家一起唱,热闹热闹!”。不用多久,家长就会主动捂住孩子的嘴让他闭嘴——因为连他们自己,都受不了这“魔音灌耳”,更怕全车厢的人都盯着自己。

四、其实,熊孩子也有“软萌原厂设置”

不过有次我发现,熊孩子也不是全无可取,他们心里也藏着软萌的一面。亲戚家的小孩来我家玩,趁我不注意,把我珍藏的限定飞机模型掰成了“七巧板”,我当场血压直飙180,正想发作,他却偷偷塞给我一沓皱巴巴的压岁钱(全是五块、十块的零钱),还有一瓶没拆封的502胶水,旁边还附了张画:画里的“超人叔叔”(指我)正在修一架歪歪扭扭的“飞机”(指被弄坏的模型),旁边还写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熊孩子不是天生就“熊”,他们只是还没学会“边界感”——没人教他“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碰”,没人告诉他“公共场合要小声说话,不能影响别人”,更没人教他“犯错了要道歉、要承担责任”。家长没给他们“正确使用说明书”,才让他们长成了让人头疼的“小麻烦”。

收尾

我最受不了的,不只是熊孩子的尖叫、拆家和捣乱,更是家长的“不管不顾+盲目护短”。“孩子小”从来不是破坏规则、影响他人的通行证,公共场合也不是自家游乐场,可以随心所欲。

愿所有熊孩子,都能早点学会“边界感”:好动没问题,但要找对地方,别在公共场合吵闹、别影响别人;好奇也正常,但不能乱拆别人的东西,要懂得“珍惜”和“尊重”。更想提醒家长:生孩子不是“放生”,把孩子教得懂规矩、有教养,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毕竟,没人会一直容忍一个没规矩、没礼貌的“熊孩子”,长大后的社会,也不会像家人一样“无限包容”。

谢谢大家,我是XXX,一个曾被尖叫鸡吓到、如今手机里常备《五三》APP防身的——前·手办受害者!

上一章 第十二场 我最受不了普信女 九点笑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五场 叫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