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外星人的“宇宙级误会”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追外星热点”的样子——头戴用锡纸揉的天线,左手攥着翻卷边的《三体》,右手举着瓶没开封的外星人能量饮料,蹲在小区天台等UFO。结果等了半宿,只等来保安大叔的手电筒:“小伙子,天凉,别在这儿cosplay了。”
后来我才发现,人类对“外星人”的热情,从来都是场“宇宙级盲盒游戏”。早年间没相机的时候,外星人是壁画上的神仙、山海经里的妖怪,见着了就得跪拜上供;到了50年代,冷战一搞,外星人突然变成了小灰人,家家户户都怕飞碟来炸楼,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侵略者长得一个比一个凶;90年代更有意思,纪录片里的外星人全是大眼睛、长手指,脱口秀演员拿它们当段子讲,说“这长相,说不定是没进化好的地球人”;现在到了2020年,外星人直接成了表情包和NFT,连UFO都被调侃成“Unknown Funny Object”,刷到相关热搜,评论区全是“求个高清图,别再发马赛克了”。
要说最离谱的,还是“外星人目击套路”。我有个朋友,去年说自己在郊区见了UFO,激动地掏出手机给我看照片——好家伙,像素糊得跟用诺基亚拍的似的,黑乎乎一团,说是UFO,不如说像块烧焦的面包。他还急着辩解:“我当时用的是iPhone 15 Pro Max!肯定是外星人搞的鬼,越近越糊!”后来才知道,他那天喝了半斤白酒,把路边烧烤摊的油烟当成了飞碟。
还有政府的“套路”,也特别有意思。国外开听证会,放一堆“机密文件”,最后说“那只是天气气球”;国内微博上刚刷到“疑似UFO”的热搜,三分钟不到就变成“未发现异常”。我跟朋友开玩笑:“说不定外星人是气象部门的编外员工,专门帮他们圆谎的。”
为了“见外星人”,我还交过不少“智商税”。买过99块的UFO露营灯,说是“拍照必糊官方认证”,结果晚上打开,除了有点晃眼,啥用没有;跟风买过外星人NFT,5毛2一份,地球限量一万份,买完我还是个普通地球人,没见着半点外星信号;甚至蹲过政府听证会直播,全程盯着屏幕等外星人出现,结果弹幕比内容还精彩,全是“放个外星人,不然退网”的调侃。最坑的是那瓶能量饮料,喝完没飞升,血糖倒是先上去了,半夜渴得起来喝了三杯水。
不过慢慢的,我倒不执着于“见外星人”了。看新闻说,人类研究UFO的推进原理,意外给航天技术找到了新思路;刷到全球网友一起抬头拍“不明飞行物”的视频,突然觉得,不管那是不是外星人,能让全世界人同时抬头看天,也是件挺浪漫的事;就连那些外星人周边,虽然没帮我见着外星朋友,倒也给地球GDP贡献了点微不足道的力量——说不定外星人真的在偷偷看,觉得“这群地球人,还挺会搞钱”。
现在我再想起那天蹲天台的自己,会忍不住笑。其实我们期待的可能不是外星人,是宇宙给的一点小惊喜,是平凡生活里的一点小盼头。如果真有一天外星人来了,我不想问“你们要入侵吗”,只想递上手机说“先扫码,再聊天,地球规矩不能坏”。毕竟宇宙这么大,地球这么小,我们不该只有恐慌,也该有“欢迎新邻居”的热情。
至于那个锡纸天线,我还留着,现在用来当厨房的隔热垫——也算给它找了个正经活儿,没白费我当初揉半天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