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逆命镖局的团圆年·续
正月初五刚过,镖局的朱漆大门就被叩响了三下。肉粽正趴在桌上整理去年的镖单,抬头看见门外站着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手里攥着封泛黄的信,冻得指尖发红。“请问是逆命镖局吗?我……我想托你们送样东西去江南。”
少年叫阿禾,是山下村落的农户,信里装着他姐姐的婚书——姐姐远嫁江南三年,去年冬天染了风寒,一直念着要看看家里的新章程。萧秋水听见动静凑过来,拍着胸脯应下:“放心,逆命镖局的镖,丢不了!”李沉舟却注意到阿禾藏在身后的竹篮,掀开一看,里面是半篮冻得硬邦邦的红薯,“这是给姐姐带的,她小时候最爱吃。”
出发前,苏先生特意给三人装了袋“驱寒散”,又把安神香囊多塞了两个:“江南湿气重,夜里赶路当心着凉。”周将军则牵来三匹壮马,马背上捆着用油布裹好的帐篷,“我让小兵查了,沿途有两处驿站拆了,你们夜里就用这个将就。”肉粽把手机充好电,下载了离线地图,又往背包里塞了包火锅底料:“路上也能煮点热的吃。”
走了三日,到了一处荒岭,天突然下起了雪。萧秋水牵着马,脚下滑了个趔趄,差点把阿禾的红薯篮撞翻。李沉舟停下脚步,从马鞍上取下帐篷,三两下就搭好了架子。肉粽找了块避风的石头,用捡来的枯枝生起火,把铁锅架在上面,倒进水和火锅底料。没多久,锅里就冒起了热气,麻辣的香味飘得老远。
阿禾捧着热汤碗,眼睛亮晶晶的:“我从来没在雪地里吃过这么香的东西。”萧秋水一边往锅里下红薯,一边说:“这算什么,去年过年我们在镖局煮火锅,比这还热闹!”李沉舟看着肉粽被火映红的脸,悄悄把自己的披风往她肩上拉了拉,“慢点儿吃,别烫着。”
第五天傍晚,终于到了江南的小镇。阿禾的姐姐早站在村口等,看见弟弟就红了眼。接过婚书和红薯时,她摸着红薯上的冰碴子,笑着说:“还是家里的味道。”临走前,她往肉粽手里塞了袋桂花糕:“这是我们这儿的特产,你们带回去尝尝。”
往回走的路上,萧秋水啃着桂花糕,含糊不清地说:“下次再有这样的镖,咱们还接!”肉粽笑着点头,掏出手机,对着天边的晚霞拍了张照。李沉舟走在她身边,轻声说:“以后每一趟镖,我们都一起走。”
回到镖局时,苏先生正坐在院子里晒草药,周将军在劈柴。看见他们回来,周将军放下斧头:“可算回来了,我让厨房炖了汤。”肉粽把桂花糕分给大家,萧秋水咬了一口,大声说:“比城里点心铺的还好吃!”
月光洒在镖局的院子里,灯笼还挂在门框上,红红的一片。肉粽看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不管走多远的路,只要能一起回来,就是最好的时光。
第二天清晨,肉粽捧着剩下的半袋桂花糕,在院子里晃悠时,突然拍了下手:“不如我们自己做桂花糕吧?苏先生懂食材,周将军力气大,正好能帮忙!”
这话刚落,萧秋水就从屋里跑出来,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糕:“我来揉面!上次贴春联没帮上忙,这次肯定行!”苏先生放下手里的草药包,笑着点头:“江南的桂花糕讲究‘软、糯、香’,我记得后山有片桂树,去年晒干的桂花还存着,正好能用。”
周将军把劈好的柴摞整齐,也凑过来:“揉面要力气,我来搭把手。”李沉舟则默默去了厨房,把大瓷盆、石臼这些家伙什搬出来,又烧了壶热水,等着众人用。
肉粽先把糯米粉、粘米粉按比例倒进盆里,萧秋水挽起袖子就往盆里倒热水,结果手没轻重,水倒多了,面团稀得粘在手上甩不掉。“哎呀!”他急得直跺脚,肉粽笑得直不起腰,递给他块干面粉:“加点粉再揉,跟你练剑似的,得掌握力道。”
周将军看不下去,洗了手接过面团,粗粝的手掌揉起软乎乎的米粉团,倒意外地灵活。苏先生坐在一旁,把晒干的桂花倒进石臼里,加了点白糖慢慢碾,细碎的桂花香很快飘满了院子。李沉舟则站在肉粽身边,帮她把揉好的小面团压成圆饼,动作仔细,每个饼的厚薄都差不多。
等所有糕胚都放进蒸笼,肉粽往灶里添了把柴,萧秋水趴在蒸笼边,盯着盖子上的水汽,嘴里不停念叨:“怎么还不熟啊?我都能闻到香味了。”周将军拍了下他的后脑勺:“急什么?跟打仗似的,得等火候到了才行。”
半个时辰后,蒸笼掀开,热气裹着桂花的甜香涌出来。肉粽夹起一块,吹凉了递到萧秋水嘴边,他咬了一大口,眼睛瞬间亮了:“比江南带回来的还好吃!”苏先生尝了一块,点点头:“糯米的软和桂花的香正好融在一起,不错。”
李沉舟拿起一块,递给肉粽:“你也尝尝,你的功劳最大。”肉粽咬了一口,甜意从舌尖漫到心里,抬头看见院子里的人都笑得眉眼弯弯,突然觉得,比起走镖的热闹,这样烟火气的日常,更让人心里踏实。
傍晚时,肉粽把剩下的桂花糕装了几盒,让萧秋水给山下的阿禾家送去。看着萧秋水跑远的背影,周将军感慨道:“这镖局啊,越来越像个家了。”苏先生笑着附和:“可不是嘛,以后每年都能这么热闹。”
月光又爬上了镖局的屋檐,灯笼的红光映着窗纸上的剪影,屋里的笑声混着桂花香,飘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