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数十年,念砚已至古稀,承曦和林砚舟也两鬓染霜。谢家院子里的老槐树愈发粗壮,葡萄架爬满了整个院墙,向日葵年年盛夏绽放,一如苏砚当年种下第一株时的模样。而案桌上的青铜灯盏,依旧泛着温润的光,像是从未被时光惊扰。
这年清明,谢家五代人聚在院子里——承砚夫妇带着儿女,念曦夫妇牵着孙辈,最小的重孙谢明曦才五岁,扎着羊角辫,手里攥着一朵刚摘的向日葵,凑到灯盏前,奶声奶气地问:“太奶奶,这盏灯真的能看到太爷爷太奶奶吗?”
念砚坐在藤椅上,颤巍巍地伸出手,摸了摸灯盏,又摸了摸重孙的头:“能啊,明曦你看,灯芯亮的时候,就是太爷爷太奶奶在看着我们呢。”话音未落,灯盏忽然亮起,灯芯上缓缓浮现出苏砚和谢临渊的身影——苏砚穿着现代的连衣裙,手里拿着一朵向日葵;谢临渊身着青衫,腰间系着那枚“砚”字玉佩,两人并肩站在老槐树下,笑着看向院子里的子孙后代。
“太爷爷!太奶奶!”明曦拍手欢呼,伸手想去碰灯芯里的影像,小手却穿过暖光,落在灯身上。灯盏轻轻闪了闪,灯芯上的影像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行熟悉的字:“家人安在,便是心安。”
承曦看着灯盏,眼眶泛红,转头对身边的林砚舟说:“你看,爹娘还在陪着我们。”林砚舟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依旧温热:“是啊,只要这盏灯在,他们就永远在。”
当天傍晚,念砚靠在承曦怀里,手里攥着那支阿禾婶当年雕的向日葵木簪,轻声说:“承曦,我要去见你爷爷和你太爷爷太奶奶了……这盏灯,就交给你了,往后要好好守着,守着谢家的人,守着谢家的烟火。”
承曦含泪点头,把灯盏抱在怀里,像是抱住了整个家族的时光:“娘,您放心,我们会守好的。”念砚笑着闭上眼,嘴角还挂着笑意,手里的木簪轻轻落在灯盏旁。
这时,灯盏忽然亮起,灯芯上浮现出念砚的虚影,她牵着苏砚、谢临渊和爷爷的手,站在老槐树下,朝院子里的人挥了挥手,随后渐渐与灯盏的微光融为一体。灯芯上最后浮现出一行字,是历代谢家儿女都熟记的话语,却在此刻显得格外清晰:
“青灯为契,跨世为缘;以爱为薪,薪火相传。”
多年后,谢明曦长成了亭亭少女,成了都城最有名的“灯语者”——她能读懂青铜灯盏每一次闪烁的含义,能通过灯灵与现代的先祖墓碑对话,更会给每一代谢家孩子讲那跨越千年的故事:讲苏砚从现代穿越而来的奇遇,讲谢临渊执手相守的承诺,讲念砚传承故事的坚守,讲一代代人对“爱与守护”的践行。
有天,明曦带着年幼的弟弟谢明砚,通过青铜灯盏去往现代——这是她第一次踏足太爷爷的时空。站在爷爷墓旁的月季花丛前,明曦把从大楚带来的向日葵放在墓碑上,轻声说:“太爷爷,我们来看您了,家里一切都好,灯盏还亮着,向日葵还开着。”
弟弟明砚则抱着灯盏,学着当年承砚的样子鞠躬:“太爷爷,我叫谢明砚,‘明’是光明的明,‘砚’是太奶奶名字里的砚,我会和姐姐一起,守护好灯盏的。”
灯盏忽然亮起,灯芯上浮现出爷爷的虚影,他笑着摸了摸明砚的头:“好,好,谢家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回到大楚的那个傍晚,明曦和明砚把现代的月季花瓣夹在古籍里,放在灯盏旁。夕阳透过葡萄架,洒在灯盏上,暖光与霞光交织,像是把两个时空的温柔都拢在了这方小院里。
案桌上,青铜灯盏静静伫立,灯芯偶尔闪过一丝微光,像是在诉说着:故事从未落幕,爱意从未消散。谢家的院子里,永远有向日葵绽放,有葡萄架遮荫,有孩子抱着灯盏嬉笑,有老人坐在藤椅上讲过去的事——这便是苏砚和谢临渊当年种下的“家”,是青铜灯盏守护了千年的“缘”,是跨越时空、生生不息的“烟火”。
从此,边境小城的人都知道,谢家有一盏会“说话”的青铜灯,灯亮时,先祖安在,家人团圆;灯暖时,爱意绵长,岁月无忧。而那盏灯的故事,也随着风吹过老槐树,伴着向日葵的花香,传遍了大楚的每一寸土地,也传到了现代的每一个有谢家血脉的角落——
青灯不熄,星灯长明;
烟火不绝,爱意永恒。
这,便是《青灯照骨》最后的注脚,也是最温暖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