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最后两个月,是一场对意志和身体的极限考验。就在最后一次全市统一模拟考前一周,一场突如其来的重流感击倒了唐嘉初。
高烧、咳嗽、浑身无力,她不得不请假回家休息。躺在熟悉的床上,看着班级群里同学们讨论复习进度的消息,焦虑像藤蔓一样紧紧缠绕着她。她强撑着想起来看书,却头晕目眩,连字都看不清。
“别看了,好好休息。”母亲心疼地夺过她的书,“身体垮了,什么都完了。”
道理她都懂,但那种被抛下的恐慌感挥之不去。她给张真源发了条信息:“我可能赶不上模考了……”
张真源只回了三个字:“知道了。”
第二天下午,唐嘉初的烧稍微退了一点,正昏昏沉沉地躺着,听到了轻轻的敲门声。母亲开门后,惊讶地看到张真源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厚厚的文件袋,风尘仆仆的样子。
“阿姨好,我来给唐嘉初送复习资料。”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
母亲连忙让他进来。张真源走到床边,看着唐嘉初因为生病而显得苍白虚弱的脸,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你好点了吗?”他问,声音比平时低沉一些。
“嗯……好多了。”唐嘉初挣扎着想坐起来,“你怎么来了?”
“送这个。”张真源把文件袋递给她,“这是各科老师划的本次模考重点,还有我根据往年规律预测的可能考点和题型分析。你的那份笔记,我也帮你重新梳理了一遍,加了索引。”
唐嘉初打开文件袋,里面是整理得井井有条的资料,重点用红笔标出,旁边还有张真源特有的、简洁的批注和思维导图。厚厚一叠,显然花了不少功夫。最上面,还有一张单独的纸,上面打印着一份详细的、以小时为单位的“病中复习建议日程表”,精确到了喝水、休息的时间,甚至标注了“建议摄入VC含量100mg”。
“你……”唐嘉初的鼻子一酸,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在这个人人自危、分秒必争的时刻,他居然花了这么多时间,为她做这些。
“不用担心进度。”张真源看着她,语气笃定,“你的知识体系完整度很高,短暂缺席影响不大。按照这个计划执行,效率可以恢复到平时的85%。足以应对模考。”
他说得那么理所当然,仿佛这只是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什么特别的付出。
接下来的几天,张真源几乎每天放学后都会过来一趟,有时是带来学校发的的新试卷,有时只是简单问一下她的情况,停留时间不长,但每次都会留下一些他整理的关键信息或是一两道他认为极具代表性的难题解析。
他甚至会在电话里,用他那平铺直叙的语调,给唐嘉初“远程”讲解数学压轴题。唐嘉初虽然病着,思维迟钝,却往往能在他毫无修饰、直指核心的讲解中,抓住那些她平时可能需要琢磨很久的关键点。
“你的思路……好像更清晰了。”有一次讲完题,唐嘉初忍不住说。
“嗯。”张真源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说,“给你讲,需要把过程分解到最简。这反过来优化了我自己的思维路径。”
模考那天,唐嘉初的烧还没完全退,但坚持回到了学校。考场里,她看着熟悉的试卷,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张真源给她讲题时的声音,还有那份详细得可笑的复习资料。她深吸一口气,沉下心来答题。
成绩出来,唐嘉初虽然总分比巅峰时期略有下降,但依然稳稳地保持在年级前十。而张真源,则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语文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竟然挤进了班级前十五名,尤其是作文,虽然依旧带着明显的“张氏”理性风格,但逻辑极其严密,论据新颖有力,破天荒地得到了阅卷老师“深刻、有见地”的评语。
发下试卷的那天晚自习,唐嘉初递给张真源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谢谢你的‘远程技术支持’和‘定制化复习方案’。恭喜你,语文系统升级成功。”
张真源看完,在纸条背面写了一行字,递了回来:
“彼此。给你当‘人形外挂’,也促进了我的核心算法迭代。”
看着这行字,唐嘉初低头笑了。病房里的相依,考场上隔着空间的默契,让他们都明白,他们早已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无法剥离的一部分,是战友,是同类,是黑暗中唯一能看见并照亮对方的那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