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毅火在扬州城内的暗中活动卓有成效。他描绘的铁路、隧道蓝图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那些尚有良知和抱负的下级官员心中漾开圈圈涟漪。虽然表面上扬州官场依旧在崔亮等人的高压控制下波澜不惊,但暗流已然涌动。杜如晦的明面查案,也因此获得了不少隐秘的便利。
然而,要彻底扳倒根深蒂固、且有颖王元齐作为靠山的崔亮一伙,仅凭民怨和内部的分化还稍显不足,需要更直接、更致命的证据。
机会,总在不经意间降临。
一日,雷毅火依旧扮作商人,在一处相对清雅的茶楼雅座,与几位被他初步“争取”过来的户曹、法曹小吏“闲谈”。几人聊完风物见闻,不免又低声抱怨起上官的种种不是,尤其是刺史崔亮和长史吴文登近来行踪诡秘,似乎与一些“异邦之人”过往甚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雷毅火心中一动,故作随意地问道:“异邦之人?可是西域胡商?或是新罗、倭国的使节?”
一位法曹小吏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说道:“都不是。看其装束发色,倒像是更西边来的……听守城的兄弟酒后含糊提过一嘴,好像是什么……阿伦黛尔来的?”
阿伦黛尔!
雷毅火脑中仿佛有电光闪过!他瞬间回忆起,在房玄龄府中阅读的关于周边邦国的卷宗中,提到过这个位于极北之地的王国,由一位被称为“冰雪女王”的艾莎统治。卷宗还提到,阿伦黛尔名义上是西方那个强大而神秘的奥兹帝国的附属国,但近年来,似乎也在暗中向大唐示好,甚至有过非正式的、秘密的“进贡”。当时他只觉得是寻常的外交纵横,并未深究。
此刻,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私盐、阿伦黛尔、秘密进贡——一个大胆的猜想在他脑海中瞬间成型!
阿伦黛尔地处苦寒,资源未必丰饶,它哪来的多余财宝“进贡”给大唐?如果……如果他们进贡的财富,就来源于此呢?他们从崔亮等人手中低价收购劫掠来的官盐(私盐),然后利用其地理位置,转手高价卖给同样需要食盐但可能来源受限的邻国(比如卷宗里提到的史蒂芬王国?),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再将一部分利润以“贡金”的形式秘密送给大唐,既维持了与大唐的隐秘关系,又从中大赚一笔!
这是一条隐藏在盐案之下的、跨国界的灰色利益链条!崔亮等人不仅是贪腐,更是涉嫌里通外国(尽管阿伦黛尔并非明面上的敌国,但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其宗主国奥兹帝国的背叛,也将大唐置于尴尬境地)!
想到这里,雷毅火心中狂喜,但面上不动声色,又与小吏们敷衍了几句,便匆匆告辞。
他立刻设法,通过绝对安全的渠道,将这个惊人的发现和自己的推测,紧急传递给了杜如晦。
杜如晦接到密报,也是悚然动容!他正在为难以拿到崔亮等人核心罪证而苦恼,雷毅火送来的这个消息,无异于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这已不仅仅是内部贪腐,而是牵扯到了邦交、甚至可能引发国际纠纷的重罪!其性质远比单纯的劫掠官盐、诬陷纤户要严重得多!
杜如晦立刻调整侦查方向,暗中加派人手,严密监控与崔亮、吴文登等人接触过的所有可疑的“异邦人”,并开始秘密核查近几年来,扬州方面与阿伦黛尔之间任何可能的、未被记录的物资往来和资金流动。
在有了明确目标后,杜如晦手下精锐的查案人员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他们跟踪到了一个阿伦黛尔密使的落脚点,并设法获取了密使与吴文登之间秘密交易的凭证碎片,以及他们谈论到“北境史蒂芬王国急需”等关键信息的旁证。
铁证如山!
杜如晦不再犹豫,以雷霆万钧之势,调动了可靠的州府兵力和他带来的钦差卫队,同时出示了部分确凿证据,争取到了扬州折冲府部分都尉的支持(这些人也对阻碍军队调动效率的保守派不满),迅速包围了刺史府、长史府及相关据点,将崔亮、吴文登、杨九成一举擒获!并立刻上书朝廷,弹劾颖王元齐,请求将其锁拿进京。
案件就此告破,而且破得干净利落,证据链直指核心。
消息传开,扬州震动。那些被雷毅火“发动”起来的纤户和百姓,听闻贪官落马,并且还牵扯出如此骇人听闻的里通外国行为,群情激愤,自发聚集衙门口欢呼,声援杜如晦。而那些之前被雷毅火影响的中下层官员,更是暗自庆幸自己选择了正确的立场,同时也对那位神秘的“雷掌柜”充满了敬畏——此人不仅能看到未来的蓝图,竟还能洞察如此隐秘的阴谋!
雷毅火站在人群中,看着崔亮等人被押解出来,心中波澜起伏。他不仅成功试验了“发动民心”和“争取中间派”的策略,更关键的是,他找到了将保守势力连根拔起的关键证据。经此一役,扬州乃至东南地区的保守势力遭受重创,为他后续在这里推行铁路、隧道等新政,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而这次成功的实践,也让他对将来那更为宏大的“变法”,增添了无比的信心。民心可用,官心可争,证据可寻——这君主立宪之路,或许,并非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