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平行宇宙中的盛世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二十章

平行宇宙中的盛世

回望雷毅火自降临大唐以来所推动的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锁住黄河的“镇河”巨坝,到纵横全国的钢铁脉络,从穿梭地底的长龙,到奔走坊间的黄包车,再到如今重现汉世的交通管理与高效驿传……每一桩、每一件,单拎出来,似乎都能在故纸堆或大唐现有的技术库中找到其源头或雏形。

在李世民和绝大多数朝臣眼中,雷毅火这位“天降奇才”的最大能耐,并非无中生有、创造神迹,而是他那双能够“点石成金”的慧眼和那双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

· “镇河”大坝? 核心材料是效法先秦长城的“夯土胶浆”,施工则借助了大唐本就发达的矿业与冶金之力。

· 蒸汽机车与铁路? 动力源于对大唐已有冶炼和煤炭技术的极限利用,理念则脱胎于古老的轨道运输思想。

· 河底隧道与地铁? 掘进靠的是对蒸汽动力的延伸应用,支护依靠的仍是经过强化的“秦胶”古法。

· 交警与快递驿站? 更是直接恢复和改进了汉武帝时期就已行之有效的成熟制度。

雷毅火的所有作为,表面上都严格遵循着“师法古人,就地取材”的原则。他从未凭空变出过任何超越这个时代物理认知的东西,也从未直接提出过任何明显背离儒家治国框架的激进理念。这正是他最高明的政治智慧所在——他将自己真正的、颠覆性的目标,完美地隐藏在了一系列看似只是“技术改良”和“恢复古制”的务实举措之下。

他巧妙地避开了与皇权正统思想的正面冲突,没有去挑战“皇帝为何不能乾纲独断”这个核心敏感问题,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成果,一步步地将大唐社会推向一个能够承载更高政治形态的物质基础之上。

他铺设的铁路网络,在加速物资流通的同时,也无形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地域隔阂,为形成统一的“国家市场”和“国民意识”奠定了基础。

他建立的城市公共交通(地铁、黄包车)和交通管理制度(交警),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在促进着人口流动、城市管理和公共空间秩序的形成,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雏形。

他改革的驿传系统,在提升信息传递速度的同时,也在构建一个更高效、更透明的官僚执行体系。

所有这些举措,单个来看,都是利国利民的“善政”,是“盛世”应有的气象,让李世民龙心大悦,让百姓感恩戴德,也让保守派难以找到坚实的反对理由(毕竟都是“古已有之”或“技术之利”)。然而,当这些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量变引发质变,整个大唐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信息流通方式和治理复杂程度,都已经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拥有全国统一市场、高效物流、快速交通、初步公共管理体系和高度中央政令通达能力的帝国,其治理模式,必然无法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人治与皇权独断。对专业化、制度化、分权化的内在需求,会自然而然地孕育出来。

雷毅火,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旧瓶装新酒”的操作,在不触动李世民底线、甚至是在其大力支持和赞赏的情况下,硬生生地将大唐拖上了一条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他正在亲手为“君主立宪”这座大厦,夯实地基,铺设管线,构建框架。他所做的一切,看似与“立宪”无关,实则无一不是在为那个终极目标创造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他就像一位技艺超群的园丁,没有急着去修剪那棵名为“皇权”的参天大树最显眼的枝干,而是默默地改良着它周围的土壤,引入新的水源,驱除害虫,让其他的幼苗(如制度、法治、民意)能够有机会茁壮成长,直到有一天,这片生态足以支撑起一个全新的、平衡的森林系统。

此刻,站在长安城头,望着脚下这座因为他的“就地取材”而日新月异的城市,雷毅火知道,最困难的破冰阶段已经过去。基础已然打下,道路已经铺就。接下来,就是等待时机,或者创造时机,将那枚名为“君主立宪”的种子,植入这片他精心培育的沃土之中。而这一切,都将在水到渠成中,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地发生。

上一章 第十九章 平行宇宙中的盛世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