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雷毅火与房玄龄、杜如晦于密室中敲定那惊世骇俗的立宪蓝图的同时,另一条战线上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且更为隐秘,更为关键——争取军队的理解与支持。
雷毅火深知,再完美的制度设计,若没有刀剑的守护,在旧秩序的反扑面前也不过是一纸空文。他与李长歌利用其在新军中的崇高威望(雷毅火是军队现代化的缔造者)以及在部分禁军中通过人事调整安插的旧谊关系(李长歌的渠道),开始了大胆而谨慎的“思想渗透”。
他们选择的时机极其巧妙:平日的演武间隙,以及法定的休沐日。 在这些非正式、气氛相对轻松的场合,雷毅火和李长歌会以“视察”、“慰劳”或“与将士共议强军之道”为名,深入到各营、各队之中。
他们宣讲的内容,经过精心打磨:
1. 坦诚直言,不避核心: 雷毅火并未遮遮掩掩,他开诚布公地向中下层军官和士兵们阐述变法的核心目标——“我们要变的,不是大唐的江山姓什么,而是要变一变治理江山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大唐更强盛,让百姓更安乐,也让咱们当兵的,流的血更有价值!”
2. 描绘前景,激发认同: 他描绘变法后的国家前景:一个法律至上、贪腐难行、决策更加明智、国力持续强盛的大唐。他强调,这样的国家,军人才更有尊严,家人的生活才更有保障,牺牲与奉献才不会被昏聩的决策所浪费。
3. 界定忠诚,转移对象: 李长歌则以其特殊的身份(前公主,现草原特勤夫人)和经历,动情地阐述:“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某一个人,而是忠于这大唐的江山社稷,忠于这天下的黎民百姓!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李家的江山坐得更稳,让大唐的国祚传得更久!这才是大忠!”
4. 解释制度,消除恐惧: 对于最敏感的“限制皇权”,他们解释道:“这不是要反对陛下!恰恰是为了保护陛下,避免陛下被小人蒙蔽,或者后世出现昏君把大好江山败掉!就像给狂奔的骏马配上缰绳,不是为了束缚它,而是为了让它跑得更稳、更远,不至于跌落悬崖!”
5. 强调军队的新角色: 雷毅火会着重解释“议会领导军委”的构想,告诉将士们:“以后,咱们军队是国家之干城,是百姓之屏障,不再是任何人的私兵!咱们的刀枪,只为了保卫大唐和唐人的利益而动!”
可想而知,这番言论在最初引起了何等的震惊与骚动。限制皇权?民选议会?这对许多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的军人来说,简直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
然而,雷毅火和李长歌选择的宣讲对象,本就是经过筛选的——他们并非李世民的核心心腹部队,其中不少是原旧军改编而来,或是与李长歌有旧谊的部队。 这些军士,对李世民个人的盲从相对较弱。
更重要的是,雷毅火和李长歌的個人魅力、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军备改善和生活提升(新军待遇优厚),以及他们描绘的那个强大、清明、军人更有尊严的未来图景,逐渐产生了效果。许多底层军士虽是武人,心思单纯,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国家的强盛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能感受到雷毅火和李长歌是“真心为大唐好”。
“……雷大人,您说的……若真能如此,咱这兵当得也更有劲头!”一名校尉在听完后,若有所思地低语。
“公主殿下……不,李夫人说得对!咱当兵吃粮,保的是大唐,不是光保哪一个人!”另一名来自朔州的老兵感慨道。
反对的声音并非没有,但在雷毅火和李长歌耐心、反复的宣讲和解释下,尤其是在他们绝对掌控了军队中层指挥权的情况下,公开的反对被有效压制,而理解与支持的声音则在悄然滋长。
通过这种持续数月、覆盖了除御林军外几乎所有主要部队的“思想动员”,雷毅火和李长歌成功地在军队中播下了支持变法的种子,并让大多数将士理解了变法的必要性与正当性,至少做到了让他们在关键时刻不会盲目地站在保皇派一边。
当雷毅火终于站在李世民面前,摊开那份《大唐立宪国体草案》时,他的底气不仅来自于房玄龄、杜如晦的默许,来自于草原鹰师的威慑,更来自于他身后那支已经被他部分“思想武装”起来的、效忠于“新大唐”而非皇帝个人的强大军队。
一切准备就绪。变革的巨轮,即将碾过传统的门槛,驶向未知而波澜壮阔的深海。与千古一帝的最终对决,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