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彤成功点亮电灯与连通电话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朝野。首相谭贵与唐宣宗李忱在亲自体验了那稳定明亮的电光与瞬息千里的通话后,震惊之余,立刻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足以颠覆传统治理模式的巨大潜力。
无需过多辩论,在立宪大唐高效的决策体系下,一项宏伟的计划迅速启动:举国电力与通信建设工程。
· 光明计划: 匠作监在苏晓彤的指导下,开始大规模改进发电机(从最初的伏打电池转向更高效的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标准化生产钨丝灯泡和绝缘导线。首先从长安、洛阳等核心城市开始,官衙、主要街道、富商巨贾的宅邸率先亮起了电灯。昔日入夜后便陷入沉寂的城市,开始拥有了不眠的活力。随后,电网如同蔓延的根系,逐步向各州府、县城延伸。
· 迅音工程: 电话线的铺设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以长安为中心,铜线(后期开始尝试使用成本更低的替代材料)如同帝国的神经网络,迅速连接起各道、州、府乃至重要的县治。内阁政令堂、兵部枢机房、皇帝的书房……纷纷安装了那神秘的木盒。
这场技术革命的冲击是立竿见影且颠覆性的:
· 治理效率的跃升: 太宗朝雷毅火带来的铁路,解决了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动问题;而苏晓彤的电话,则解决了信息的即时传递问题。远在岭南的刺史,无需再耗时数月等待朝廷批复,一个电话便能直接与长安的内阁宰相对话,请示机宜。边境的军情,也能在第一时间直达枢密院和皇帝御前。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实现了 “没有中央管不到的地方” 。政令传达、危机应对、资源调度的效率,提升了何止百倍。
· 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电力的普及,不仅带来了光明,更开始驱动更高效的机床、水泵,为工厂提供了新的动力源,预示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萌芽。信息的快速流通,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开展,市场行情、货物供需信息得以更快传递,全国性的市场联系更加紧密。
· 军事指挥的革命: 军队的调动和指挥体系也因此焕然一新。前线将领可以与后方统帅部实时沟通,战术协同和战略决策的速度与精准度发生了质变。
苏晓彤站在匠作监的高台上,望着长安城中逐渐亮起的、如同繁星般的灯火,听着耳边不时响起的、象征着信息往来的电话铃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清醒的认知。
“电灯、电话……这只是利用了电磁感应的最基础应用。”她喃喃自语,眼神中闪烁着更加炽热的光芒,“这才刚刚开始。内燃机、无线电、甚至计算机……知识宝库的大门,才仅仅推开了一道缝隙。”
她知道,自己带来的知识,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将不断扩大,最终彻底改变这个已经走上独特发展道路的立宪大唐。
而她,苏晓彤,将继续作为这个时代的引路人之一,带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向着更加波澜壮阔的电气化、信息化未来,坚定前行。属于立宪大唐的科技盛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呼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