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6续写:跨越天堑
面对潜在的质疑和石油开采的长期性,苏晓彤深知,她必须用更直观、更震撼的成就来巩固唐宣宗、萧瑾瑜和云楚楚的信任,并向全天下证明,她所引领的技术道路是正确的、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她决定启动一系列足以改变帝国地理和经济格局的超级工程。
第一步:能源基石与材料革命
她首先将目标锁定在更稳定、更强大的电力来源上。
1. 化学之力: 她再次与云楚楚合作,利用化学知识,成功仿制出了铅酸蓄电池,解决了电力储存和移动使用的部分难题。
2. 材料突破: 她指导匠作监,利用改进的煅烧技术和配方,研制出了强度、耐久性都远超传统“夯土胶浆”的水泥。同时,改良冶金工艺,生产出了合格的钢筋。水泥与钢筋的结合,为大型工程建设奠定了材料基础。
3. 水利先驱: 她命人在太宗朝雷毅火修建的宏伟的洛阳“镇河”大坝上,加装了大型水轮机和发电机,建成了大唐第一座水电站。当强大的电流通过新架设的线路输送到洛阳城,驱动工厂、点亮街灯时,亲临视察的唐宣宗李忱惊叹不已,他终于确信,苏晓彤掌握的是一种足以驾驭自然之力的“天道”。
第二步:驯服长江,再造三峡
有了初步成功,苏晓彤的魄力更大了。她将目光投向了浩荡的长江。
· 她选取了长江中游一处形似记忆中三峡的险要地段,规划了大唐版“三峡水电站”。
· 工程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方式:移民建镇。她奏请朝廷,将规划库区内的数个村落整体搬迁至高地,给予优厚补偿和新的田宅。此举虽引部分怨言,但在国家力量和妥善安置下得以推行。
· 大坝主体,则融合了雷毅火的“夯土胶浆”技术(用于核心防渗)与苏晓彤的水泥钢筋技术(用于坝体结构和抗压)。无数工匠和民夫奋战数年,一座雄踞长江之上的巨型水坝终于合龙,不仅发出了海量电力,更将肆虐千年的长江水患基本扼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三步:跨海长龙,天堑通途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工程随即启动——修建跨越渤海海峡的铁路桥,连接河南道东莱郡(今山东青岛)与辽东的清泥浦(今辽宁大连)。
1. 能源保障: 在桥梁两端,利用山东的煤炭和东北的木材资源,修建了大型火力发电站,为工程和未来的电力机车提供充沛动力。
2. 核心技术: 面对深邃的海峡和复杂的水文,苏晓彤知道“夯土胶浆”在水下压力面前力有未逮。她全力推行水泥钢筋桥墩与海床打桩技术。利用改良后的雷毅火式蒸汽盾构机原理,制造出大型打桩机,将巨大的钢筋水泥桩基深深打入海底岩层。
3. 艰难施工: 工程人员依靠铅酸电池供电的照明和设备,在恶劣的海况下日夜施工。巨大的桥墩如同定海神针,一步步在渤海海峡中延伸。
通车盛典:
数年之后,一条钢铁巨龙终于横跨渤海海峡。在盛大的通车仪式上,苏晓彤邀请唐宣宗携皇室成员,以及萧瑾瑜、云楚楚夫妇,亲临东莱郡桥头。
望着那消失在远方海平线、桥墩林立的宏伟长桥,看着一列披红挂彩的“电驭”型电力机车,安静而平稳地驶上桥面,加速,然后如同贴海飞行般冲向对岸时,所有人都被这神迹般的景象震撼得无以复加。
唐宣宗李忱扶着栏杆,激动得手指微微颤抖:“这……这真是人力可为?此桥之后,天下再无天堭!”
萧瑾瑜目光锐利,他看到的不仅是交通的便利,更是帝国对辽阔疆域掌控力的极致体现。
云楚楚紧紧握着苏晓彤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与无比的骄傲,她彻底明白,自己支持的这位姐妹,正在创造的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时代。
跨海大桥的成功,如同最有力的宣言,彻底扫清了所有对苏晓彤能力的怀疑。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她的引领下,大唐的工程技术能够征服任何自然障碍。
此刻,苏晓彤知道,通往“黑金时代”的最后障碍已经扫清。她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资源支配权,是时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那更深邃的地底,去唤醒沉睡的黑色能量了。帝国的能源革命,即将进入最关键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