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浮于形式与表面
那么就离虚妄不远。
可是如今,却将这虚妄奉为真实
于是,表面上的爱,薆了爱
于是,博览群书,不如薄览
于是,实践,不如经验
所以,当爱的复杂与责任的一切需要担当时;
娱乐至上与享乐主义早就被奉为神明。
所以,当应有的严肃被扭曲时;
“自由”却成了躲避审判的法宝。
所以,当厚实的真理需严谨追求时;
轻浮的谬论,早已供不应求。
那么,文化的殖民,意识形态的侵蚀,价值观的扭曲,自信心的瓦解...
似乎千里之远,不过近在咫尺。
碎片与经验,胜过了系统与逻辑
感性和主观,杀死了理性和客观
个性将共性淹没,臆想推翻了事实
幻想超越了实际,虚拟代替了现实...
孤立,割裂。
一切对立,都失去了统一。
于是看起来的部分都是静止的了,甚至是反动而倒退的。
就这样,或许至少要怀疑与反思,才有至少的进步
所以,扪心自问:
是继续以所谓的抽象审判一切?
所谓的娱乐与享乐的至上逃避责任的担当?
还是用着碎片化的刀刃去残害系统?
亦或者,隔岸观火?
后记:作者本身的经历和一些社会实践,在加之一些简单的调查。却觉得价值观的扭曲,文化的异化等原先在一些哲学资料上竟然活现于现实之中。
刚开始觉得应当是自己以偏概全,并且不够严谨...可是我翻遍了资料,反复又思考,又调查,又问了AI,又进行了自己的分析,又加以了实践,反复验证...
就这样辗转,横竖大抵是逃不离这些名词了:
至少,我再也找不到或者创造出一个名词比这些却更要符合的了。
所以,作者尝试以具体批判,至少能够以个人的微薄之力,吸引更多共识的人,激发有更多相同志向的人...并在此过程中,作者也持续的进行自我批判,又进行不断地学习...
在开学学习的第二个星期后,却在网络上听闻到了新华社研究院发布了一篇有关于思想殖民的文章(其实应该是论文?或研究报告?个人不太清楚)。于是心中无比激动,一定要去看看。所以竟恳求父亲打印下来,仔细看看。
尽管学习的节奏是快的,学校的生活是紧凑的,但尽量拿出碎片的时间进行移动的系统学习和规划。最终历经两周可算是把新华社研究院所发表的《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这本书给粗略的读完了。
读完,其实第一感觉并不是觉得多深奥,而是作者的确在很通俗的写下去,似乎是要让我们都看看吧。此外,也有一种同感,亦有不少收获...至少作者的结语的一句,确实让我如今也印象深刻: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当。当思想殖民的枷锁彻底粉碎,文明互鉴的星火燎原成炬,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新形态,必将破茧而出!一个全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读完,感触万分。却让我又坚定了具体批判的志向,要继续尽量理智而客观的具体批判下去。所以更加明确:
“丝缕微言,星火燎原”
2025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