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桂香渡月船
本书标签: 轻小说 

桂香渡月船

桂香渡月船

第一章 潮起桂落

中秋前三天,潮水漫过青石码头时,苏晚正蹲在“渡月舫”的船尾补渔网。指尖被渔线勒出细红的印子,她却没心思管——网兜里躺着的三两条小海鱼,连给船上的老桂花树当肥料都嫌少。

“晚丫头,收网咯!”船头传来阿爹苏老海的吆喝,声音裹着海风的咸涩,“再等潮退,今晚的桂花糖就熬不成了。”

苏晚应了一声,把渔网往船板上一扔,起身时撞翻了身边的陶碗。碗里是早上熬的稀粥,洒在船板缝里,很快被海风卷成细小的盐粒。她望着空荡荡的渔网,鼻尖忽然发酸:这是入秋以来第五次空网了。

渡月舫泊在浙东沿海的月坨湾,是湾里唯一还在跑的木质渔船。船身刷着褪了色的桐油,船舱顶上种着棵百年桂花树,每到中秋前后,金黄的花瓣落满船板,风一吹,连渔网都裹着甜香。苏家和这船、这树,守了三代人——从前靠捕鱼过活,后来游客多了,阿爹就改做桂花糖、桂花酒,用小竹篮装着,卖给来湾里看月亮的人。

可今年不一样。上个月,湾口建了座新的观光码头,钢筋水泥的栈桥直伸到海里,游人们都去那边坐快艇、吃海鲜大排档,再也没人来这老旧的渡月舫买桂花糖了。

“别愁眉苦脸的。”苏老海端着个陶瓮走过来,瓮里装着刚采的桂花,“今晚月亮好,熬好糖,咱们划去湾心,说不定能碰到老主顾。”

苏晚接过陶瓮,指尖触到瓮壁的温热。她想起小时候,每到中秋,渡月舫上满是客人。阿爹划着船,她就坐在桂花树下,给客人们分桂花糖。有个戴眼镜的先生总爱坐在船尾,一边吃糖一边看月亮,说这渡月舫的桂花糖,比他在城里吃过的所有点心都甜。

“阿爹,你说……陈先生还会来吗?”苏晚轻声问。

苏老海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都十年了,人家是大城市来的教授,早把咱们这小湾子忘了。”

苏晚没再说话,转身进了船舱。灶台上的铁锅擦得锃亮,她往锅里倒了些粗砂糖,又撒上桂花,小火慢慢熬。糖汁渐渐变得浓稠,甜香从船舱里飘出去,和船顶桂花的香气缠在一起,漫过整个码头。

暮色渐浓时,桂花糖终于熬好了。苏晚把糖倒进瓷盘里,待它冷却凝固,再切成小块,装进系着红绳的小竹篮里。刚装完最后一篮,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达声——是观光码头的快艇,正往这边驶来。

“哟,这不是苏老海吗?还在守着你这破船呢?”快艇上下来个穿花衬衫的男人,是观光码头的老板周胖子,“我跟你说,别白费力气了,现在谁还吃你这土糖?我那大排档的芝士焗龙虾,一天能卖一百份!”

苏老海攥紧了手里的船桨,脸色涨得通红:“周老板,各做各的生意,你别太过分。”

“过分?”周胖子笑了,伸手就要去掀装桂花糖的竹篮,“我倒是要看看,这破糖有什么好的,能让你守着十年……”

“住手!”苏晚挡在竹篮前,眼神像淬了冰,“这是我们渡月舫的东西,你碰不得!”

周胖子上下打量着苏晚,撇了撇嘴:“丫头片子,还挺横。我劝你们识相点,把船卖了,我给你们点钱,够你们在镇上买个小房子了。不然再过阵子,这船连修都没人会修了!”

苏老海气得浑身发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苏晚扶着阿爹,看着周胖子扬长而去的背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发慌。

夜里,月亮升了起来,又大又圆,把海面照得像铺了层银霜。苏晚划着渡月舫,往湾心驶去。船顶的桂花落在她肩上,她伸手拂去,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熟悉的咳嗽声。

她抬头望去,只见湾心的礁石旁,站着个穿风衣的老人,手里拄着拐杖,正望着月亮出神。那身影,竟和记忆里的陈先生渐渐重合。

第二章 月落旧笺

“陈先生?”苏晚试探着喊了一声。

老人转过身,月光落在他脸上,露出满是皱纹的眼角和鼻梁上的老花镜。他愣了一下,随即快步走过来,声音带着几分颤抖:“你是……晚丫头?”

苏晚点点头,眼眶瞬间红了。十年了,陈先生老了许多,头发也白了大半,可那双眼睛,还像从前一样温和。

“我找你们好久了。”陈先生上船时,不小心绊了一下,苏晚赶紧扶住他,“去年我来月坨湾,看到湾口的新码头,还以为你们搬走了。”

苏老海听见声音,从船舱里出来,看到陈先生,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搓手:“陈先生,您怎么来了?快坐,快坐!我去给您倒桂花酒!”

陈先生坐在船尾的竹椅上,目光落在船顶的桂花树上,轻轻叹了口气:“这树还是老样子,每年中秋,都开得这么旺。”

苏晚端来一盘桂花糖,放在陈先生面前:“陈先生,您尝尝,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陈先生拿起一块糖,放进嘴里,闭上眼睛慢慢品味。过了好一会儿,他睁开眼,眼里闪着泪光:“是这个味道,一点都没变。当年我离开月坨湾时,最舍不得的,就是你家的桂花糖。”

苏晚看着陈先生,忽然想起小时候的事。那时候,陈先生每年中秋都会来月坨湾,住在渡月舫上,一住就是半个月。他会给她讲城里的故事,教她认字,还会把自己写的诗念给她听。有一次,她问陈先生为什么总来这里,陈先生指着月亮说:“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像我年轻时见过的月亮。”

“陈先生,您这些年……还好吗?”苏晚轻声问。

陈先生点点头,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递给苏晚:“我这次来,是给你送东西的。这是我整理旧物时发现的,应该是你母亲的东西。”

苏晚愣住了。她的母亲在她五岁时就走了,阿爹从不肯提母亲的事,她对母亲的印象,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

她颤抖着打开信封,里面装着一叠旧信纸,还有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女人穿着旗袍,站在渡月舫的桂花树下,笑得眉眼弯弯——那是她的母亲。

信纸上的字迹娟秀,是母亲写给陈先生的信。苏晚一页页地读着,眼泪掉在信纸上,晕开了墨迹。

原来,母亲年轻时是镇上的教书先生,和来月坨湾采风的陈先生是旧识。后来母亲嫁给了苏老海,却一直没放弃对文学的热爱,经常给陈先生写信,分享渡月舫上的生活,还有她写的诗。

“你母亲是个有才情的人。”陈先生轻声说,“她写的诗,我一直都留着。当年她走后,我怕你阿爹伤心,就没敢提这些事。现在你长大了,这些东西,该还给你了。”

苏晚翻到最后一页信纸,上面写着一首关于中秋的诗:“桂落渡月舫,潮生满庭芳。愿君如明月,岁岁照他乡。”落款日期,是她母亲走的前一个中秋。

“阿爹,你为什么不告诉我?”苏晚抬头看向苏老海,声音带着委屈。

苏老海叹了口气,走到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我不是故意要瞒你,只是你母亲走后,我一看到这些信,就想起她,心里难受。”

陈先生看着他们父女俩,轻声说:“晚丫头,你母亲的诗写得很好,不应该被埋没。我这次来,还有一个想法——下个月,城里有个民间文化展,我想把你母亲的诗,还有你们渡月舫的桂花糖、桂花酒都带去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月坨湾的故事。”

苏晚愣住了,她从来没想过,母亲的诗能被更多人看到,渡月舫的桂花糖,也能走出月坨湾。

“可是……”苏晚犹豫了,“我们的桂花糖,没有包装,也没有品牌,人家会喜欢吗?”

陈先生笑了:“真正的好东西,不需要华丽的包装。你母亲的诗,写的是生活的真情;你们的桂花糖,藏的是家的味道。这些,都是最珍贵的。”

那天晚上,他们聊到很晚。陈先生走的时候,苏晚把一篮桂花糖和一瓶桂花酒塞给他,说:“陈先生,您下次来,我们还在渡月舫等您。”

陈先生点点头,转身走了。月光下,他的背影渐渐远去,苏晚忽然觉得,心里的那团堵了很久的东西,终于散了。

第三章 桂酿新声

陈先生走后,苏晚开始整理母亲的诗。她把诗一首首地抄在笔记本上,还在每首诗的旁边,画上渡月舫的桂花、月坨湾的月亮。苏老海看着女儿忙碌的样子,心里既欣慰又愧疚——这么多年,他一直以为把过去藏起来,就是对女儿最好的保护,却没想到,女儿早就长大了,能扛起母亲留下的东西。

中秋前一天,周胖子又来码头了。这次,他没像上次那样嚣张,而是手里拿着个文件夹,脸上堆着笑:“苏老海,晚丫头,咱们商量个事。我听说你们要去城里参加文化展,不如咱们合作?我出资金,帮你们包装桂花糖、桂花酒,你们出技术,咱们一起把‘渡月舫’做成品牌,肯定能赚大钱!”

苏晚皱了皱眉,她不喜欢周胖子的样子,总觉得他心里打着坏主意。

苏老海也摇了摇头:“周老板,谢谢你的好意。我们做桂花糖,不是为了赚大钱,是为了守住这渡月舫,守住你婶子留下的东西。”

周胖子的脸色沉了下来:“你们别给脸不要脸!我告诉你们,要是不跟我合作,你们就算去了城里,也没人会注意你们的破糖!”

“那可不一定。”门外传来一个声音,是陈先生。他身后跟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手里拿着摄像机,“我们已经联系好了媒体,这次文化展,会有很多记者来采访。晚丫头母亲的诗,还有渡月舫的故事,很快就会被更多人知道。”

周胖子愣了一下,随即冷笑:“不就是几首破诗、几块破糖吗?有什么好采访的?”

年轻人笑了,拿出手机,打开一个视频:“这是我们昨天拍的渡月舫的视频,才发布一天,就有十几万的播放量。很多网友都说,想来月坨湾,看看这有故事的渡月舫,尝尝这藏着家的味道的桂花糖。”

周胖子看着手机里的视频,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悻悻地走了:“你们等着,我倒要看看,你们能折腾出什么花样!”

周胖子走后,陈先生笑着说:“晚丫头,这下你放心了吧?你的桂花糖,会被更多人喜欢的。”

苏晚点点头,心里充满了信心。她忽然想起母亲诗里的句子:“愿君如明月,岁岁照他乡。”或许,母亲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被更多人看到,希望渡月舫的故事,能一直传下去。

中秋当天,渡月舫格外热闹。陈先生带来了很多朋友,有作家、有摄影师,还有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苏晚和苏老海忙着给大家分桂花糖、倒桂花酒,船舱里满是欢声笑语。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有人提议让苏晚念母亲的诗。苏晚站在船顶的桂花树下,手里拿着母亲的信纸,轻声念了起来:“桂落渡月舫,潮生满庭芳。愿君如明月,岁岁照他乡。”

声音顺着海风飘出去,落在海面上,和月光一起,织成了一幅温柔的画。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静静地听着,眼里满是感动。

苏晚念完诗,忽然觉得,母亲从未离开过。她就像这船顶的桂花树,年年中秋都会开花,用甜香守护着渡月舫;她就像这月坨湾的月亮,岁岁都会升起,用光芒照亮着她和阿爹的路。

夜深了,客人们渐渐散去。苏晚和苏老海坐在船尾,看着月亮。苏老海忽然说:“晚丫头,你母亲要是知道今天的事,肯定会很高兴。”

苏晚点点头,靠在阿爹的肩膀上:“阿爹,以后我们就在这渡月舫上,把母亲的诗传下去,把桂花糖做下去,好不好?”

苏老海笑着说:“好,都听你的。”

船顶的桂花又落了下来,落在苏晚的头发上。她抬头望着月亮,忽然觉得,这是她过得最圆满的一个中秋。原来,有些东西,从来不会消失——比如母亲的爱,比如家的味道,比如这渡月舫上的月光,只要有人守护,就会永远明亮。

第四章 舟渡年年

文化展结束后,渡月舫彻底火了。每天都有游客来月坨湾,专门坐渡月舫,吃桂花糖,听苏晚讲母亲的故事。周胖子的观光码头生意一落千丈,后来听说,他把码头转让给了别人,自己去了别的城市。

苏晚把母亲的诗整理成册,出版了一本叫《渡月舫诗集》的书。书的封面,是她画的渡月舫和桂花树,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母亲,献给所有守护乡愁的人。”

第二年中秋,陈先生又来了。这次,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联系了一家出版社,想把《渡月舫诗集》翻译成外文,介绍给国外的读者。

“晚丫头,你母亲的诗,不仅是你的财富,也是所有人的财富。”陈先生说,“我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在中国的浙东沿海,有一个叫月坨湾的地方,有一艘叫渡月舫的船,还有一个用文字和桂花糖守护乡愁的故事。”

苏晚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谢谢陈先生。她忽然明白,有些故事,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有些爱,一旦传递,就会永远延续。

那天晚上,苏晚划着渡月舫,带着陈先生和游客们去湾心看月亮。船顶的桂花落在水面上,像撒了把碎金。苏晚站在船头,轻声念着母亲的诗,声音被海风裹着,飘向远方。

“桂落渡月舫,潮生满庭芳。愿君如明月,岁岁照他乡。”

月光下,渡月舫的影子映...

桂香渡月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