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秋意漫进出租屋时,何书雅正对着屏幕上的“虫洞跃迁计划”文档发呆。
键盘上的键帽被她磨得发亮,屏幕右下角的时间从清晨六点跳到午后两点,文档里“主角团队遭遇虫洞引力乱流,跃迁路线濒临崩溃”的段落,始终停在句号前那半行空白。
她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把桌上的天文资料册推到一边。
为了设计合理的跃迁方案,她泡了三天图书馆,从《天体物理学导论》翻到《星际航行理论》,笔记记了满满两本,可那些复杂的引力公式、空间曲率概念,像一团乱麻缠在脑子里,怎么也理不出头绪。
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偶尔飘进一片落在键盘上,她捡起来揉成纸团,又无力地丢进垃圾桶——这已经是她今天丢掉的第十七个纸团了。
手机屏幕亮了又暗,是久哲发来的消息:“今天写稿还顺利吗?”
她盯着消息框看了半天,指尖在屏幕上敲出“还行”,又删掉,换成“有点卡壳”,最后还是只回了个“嗯”。
她不想让久哲担心,毕竟战队正在备战新赛季,他每天泡在基地分析战术到深夜,已经够累了。
可瓶颈带来的焦虑像潮水般涌来。
她点开《虫洞跃迁计划》的大纲,看着里面“以战术思维构建星际航行逻辑”的标注,突然觉得有些可笑——当初她笃定能把王者战术融入科幻设定,可真到落笔,才发现自己把事情想简单了。
她试图给主角团队的五艘飞船分配“英雄定位”:旗舰当坦克扛引力波,侦查舰做刺客绕后探路,补给舰充辅助维持能量,可一旦涉及具体的跃迁时机、引力规避角度,就彻底卡壳,那些战术术语在科学设定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她索性关了文档,瘫在椅子上盯着天花板。
书桌上的银色钢笔反射着光,笔身上的“哲”字清晰可见,那是2020年夏天久哲送她的礼物。
她拿起钢笔转了转,突然想起那年在咖啡馆,他指着她笔记本上的“星际战队战术设定”说:“远程与近战的配合,和王者团战思路相通,果断不是盲目冲,是预判局势找切入时机。”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久哲打来的电话。
她犹豫了两秒接起,刚“喂”了一声,就听见他温和的声音:“我猜你就没好好吃饭,刚才路过你楼下,看到你窗户一直亮着,下来取点东西。”
何书雅愣了愣,跑到窗边往下看,果然见久哲站在单元楼门口,手里提着一个保温袋。
她赶紧下楼,接过袋子时,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你不是在基地忙吗?怎么过来了?”
“刚结束战术复盘,想着你可能没吃饭。”
久哲跟着她上楼,一眼就看到书桌上摊开的资料和屏幕上的文档,“是跃迁方案卡壳了?”
何书雅点点头,拉着他坐在书桌前,指着屏幕叹气:“我想把王者战术套进去,可引力乱流不像团战,没有固定的‘战场地图’,飞船的‘技能冷却’对应能量供给,也没法和游戏里的机制完全匹配,越想越乱。”
久哲看着屏幕上的飞船阵型图,又翻了翻她的笔记,指尖在“引力乱流核心区”的标注上点了点:“你有没有想过,不用硬套战术,而是借战术的‘思维逻辑’?”
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简单的王者团战示意图,“比如我们打团遇到对面poke流,不会硬冲,会让辅助先探视野,坦克扛伤害,刺客找机会切后排,核心是‘分工应对变量’。”
他顿了顿,指着文档里的虫洞模型:“虫洞的引力乱流就是‘变量’,你的五艘飞船就是‘团队’。
旗舰不用全程扛引力,而是在乱流最稳定的间隙推进;侦查舰不是绕后探路,而是提前测算乱流波动周期,就像王者里的‘视野压制’;补给舰的能量供给,对应团战里的‘技能衔接节奏’,在旗舰推进的瞬间补能,而不是持续输出。”
何书雅眼睛一亮,猛地坐直身体。久哲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思路的闸门——她一直纠结于“战术术语对应科学设定”,却忘了战术的本质是“根据变量调整分工”。
她抓起笔在草稿纸上画起来:“所以跃迁方案的核心,不是给飞船定死‘英雄定位’,而是让它们根据乱流的波动,动态调整职责?比如侦查舰先算出乱流的‘空窗期’,旗舰趁这个时间冲过核心区,补给舰同步补能,其他飞船负责清除小型引力漩涡?”
“就是这个道理。”
久哲看着她眼里重新亮起的光,嘴角弯起笑,“就像我们战队打灵活阵容,没有固定的打法,全看临场局势调整。你写小说也是,不用被‘战术框架’绑住,让设定为情节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那天下午,何书雅在久哲的启发下,重新梳理了跃迁方案。
她把虫洞的引力波动周期当作“团战时间轴”,让飞船团队根据不同阶段的乱流特点,切换“作战模式”,原本卡壳的情节,突然变得顺畅起来。
当她敲下“旗舰冲破乱流核心,跃迁引擎发出稳定的蓝光”时,窗外的夕阳正好落在键盘上,把那些跳动的文字,染成了温暖的金色。
久哲已经悄悄离开了,保温袋里的粥还温着,碗底压着一张便签:“遇到瓶颈就停下来,我永远是你的‘战术顾问’。”
何书雅拿起便签贴在屏幕旁,指尖拂过书桌上的钢笔,心里满是暖意。
她知道,不管是笔尖下的星际世界,还是生活里的沟沟坎坎,只要有他在,她永远能找到冲破“乱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