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瑾目光冰冷:“我要的就是这震动。他们不是想将我存在的痕迹抹去吗?我偏要让他们知道,我无处不在!”
“好!”萧煜毫不犹豫,“我立刻安排。京城的说书人、茶楼酒肆、乃至市井孩童,都会在最短时间内,传唱‘昭华长公主显圣护国’的故事!”
就在萧煜的人手暗中运作的同时,慕容瑾再次提笔,写下了一封密信,对象是远在京城的——四皇子,慕容珏。
“灰鸽,这封信,必须万无一失,送到四皇子手中。”慕容瑾将封好的火漆密信递出。
“殿下放心。”灰鸽接过信,悄然融入夜色。
慕容瑾选择慕容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所有皇子皇女中,他看似最无威胁,但也最让人看不透。在慕容瑾“死后”,他并未像二皇子、三公主那般急不可耐地争权,反而偶尔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最重要的是,他近期与首辅谢必安接触频繁。谢必安是老狐狸,不轻易站队,但若由慕容珏这个“局内人”去传递某些信息,效果或许不同。
她在信中并未言明自己生还,而是以一种模糊的、属于“姐姐”的口吻,提及了对边关将士的挂念,对朝中倾轧的痛心,以及……对当年围猎时,那支角度刁钻的冷箭和恰到好处的兽群的一些“困惑”。她相信,以慕容珏的聪明,能读懂其中的暗示,也能明白,将这封信的“某些内容”“不经意”地透露给谢必安,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这是一步险棋,但值得一落。
---
数日之后,效果立竿见影。
“昭华长公主显圣授计,黑风峡大破北魏”的故事,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并且越传越神,细节愈发丰满。百姓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无不感念长公主的“忠魂义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皇子一系在朝堂上对边关战事的漠然和对顾清辞的步步紧逼。
舆论风向,悄然转变。
皇帝慕容渊在深宫之中听闻此事,愣神了许久,望着窗外久久不语,最终,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复杂的叹息。他下旨,重赏黑风峡有功将士,并对顾清辞“闭门思过”的处置,不再提及。
而四皇子慕容珏,在收到那封密信后,独自在书房中坐了一夜。第二天,他便“偶遇”了首辅谢必安,闲谈间,“无意”中流露出对二哥、三姐行事过于激进、恐寒了边关将士之心的担忧,并“顺便”提到了那支查无实据的冷箭和蹊跷的兽群。
谢必安捻着胡须,浑浊的老眼中精光一闪而逝,并未多言,只是深深看了慕容珏一眼。
但很快,以谢必安为首的清流和中立派,在朝堂上对二皇子一系的态度,明显变得强硬起来,开始就边关援军和粮饷问题,频频施压。
顾清辞府外的窥探目光,一夜之间消失了大部分。他站在书房内,听着心腹汇报外界关于“长公主显圣”的传言,手中紧紧攥着慕容瑾曾经留下的一枚玉佩,眼眶微微发热。他不是愚昧之人,自然不信什么鬼神托梦。这分明是瑾儿的手笔!她还活着,她在用她的方式,保护他,并向这污浊的朝堂,发出了第一声宣告!
他知道,他必须更加小心,也更加努力。他要在京城,为她守好这初步打开的局势。
---
隐曜谷内,慕容瑾收到了各方反馈。
“殿下,京城舆论已逆转,顾大人处境大为缓解。四皇子那边……暂无直接回音,但谢必安的态度已有变化。”灰鸽禀报道。
萧煜也带来消息:“北境军中,关于殿下‘显圣’的说法流传更广,李延年将军对此不置可否,但训练士卒更加勤勉,并多次派人探查黑风峡周边地形,似有再战之意。”
慕容瑾站在院中,感受着山谷间带着寒意的风。第一步,成了。她成功地制造了混乱,转移了视线,并为自己的“存在”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但这还远远不够。“显圣”终究是虚无的,它只能带来一时的震慑和同情,无法带来实实在在的权力。她需要更坚实的根基。
“世子,”她看向萧煜,“是时候了。我想见一见,北境军中,那些可能愿意支持我的人。不需要明确表态,只需……让他们知道,我还活着,并且,正在准备归来。”
她要从幕后,走向台前,哪怕只是在极小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