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拒绝的搭档
警车碾过东郊泥泞的土路时,雨已经小了些,变成细密的雨丝,黏在挡风玻璃上,模糊了前路的视线。林峰把车速降下来,左手无意识地蹭了蹭手腕上的天玑-7,冰凉的触感像块没捂热的石头。
“提示:前方300米为烂尾楼入口,地面泥泞系数1.2,建议佩戴防滑鞋套。”手环的电子音突然响起,打破了车厢里的沉默。
林峰皱眉:“关了。”
“指令确认。已关闭主动提示功能。”天玑的声音消失得干脆利落,屏幕暗下去,只剩一道极淡的蓝光勾勒出手环的轮廓。
他松了口气,像是卸下了什么无形的束缚。后视镜里,实习警员小周正捧着个平板电脑,手指飞快地滑动——那是技术科临时配发的辅助终端,和天玑系统互联互通。
“林队,刚收到法医科补充的信息。”小周抬头,推了推被雨雾打湿的眼镜,“死者女性,年龄大概在25到30岁之间,颈部有勒痕,但不是致命伤。致命伤在头部,像是被钝器击打造成的,具体凶器还没确定。”
“现场被清理过?”林峰问。
“嗯,老李说地面有明显的拖擦痕迹,而且……”小周顿了顿,“他在死者指甲缝里发现了一点纤维,不是棉质也不是化纤,成分有点奇怪,正在化验。”
警车拐过一个弯,一片灰蒙蒙的建筑出现在视野里。那是片烂尾了快十年的楼盘,钢筋裸露在外,像巨兽的肋骨,几栋楼的框架歪斜着,被雨水泡得发黑的塑料布在风里哗啦作响,透着股说不出的荒凉。
警戒线已经拉了起来,两个巡逻警在入口处守着。看到林峰的车,他们立刻掀开警戒线放行。林峰把车停在一栋主体结构刚封顶的楼前,刚推开车门,一股混合着雨水、泥土和腐败气味的风就灌了进来。
“林队来了。”老李戴着口罩和手套,从楼里迎出来,手里拿着个物证袋,“你自己看吧,这现场有点邪门。”
林峰点点头,戴上鞋套和手套,跟着老李走进楼内。一楼空旷得很,水泥地面坑坑洼洼,积着深浅不一的水洼,倒映着头顶漏下来的天光。尸体躺在角落,被一块破旧的帆布半盖着,露出的部分皮肤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青白。
“发现尸体的是几个来这儿探险的年轻人,吓傻了,现在在警局做笔录。”老李指着尸体周围,“看到没,从门口到尸体这儿,有一串很淡的脚印,我们用荧光剂处理过,能看出是男士运动鞋,但尺码模糊,估计是被雨水冲刷过。”
林峰蹲下身,仔细观察着地面。拖擦的痕迹确实明显,像是有人用什么东西把血迹和脚印都抹掉了,但手法很粗糙,边缘处还残留着些微的暗红色印记。
“死者身份查了吗?”他问。
“查了,随身没带身份证,指纹比对也没结果,像是个‘黑户’。”老李叹了口气,“我们查了周边失踪人口,暂时没对上号的。”
林峰掀开帆布的一角,死者的脸露了出来。很年轻,眉眼清秀,即使死了,嘴角似乎还带着点若有若无的笑意,显得有些诡异。他的目光落在死者的颈部,勒痕不深,边缘有些发红,像是死前有过挣扎。
“勒痕的时间应该比头部伤口早。”老李在旁边说,“像是先被勒住,没勒死,又被钝器打的。”
林峰没说话,视线缓缓扫过尸体周围。烂尾楼里堆满了废弃的建材,钢筋、水泥袋、碎玻璃……什么都有,想从这里找到凶器,无异于大海捞针。
就在这时,手腕上的天玑-7突然亮了一下,屏幕上弹出一行字:“检测到可疑物品,位于尸体西北方向3.2米处,水泥袋下方。”
林峰的动作顿住了。他抬眼看向那个方向,一堆破旧的水泥袋歪歪斜斜地堆着,最底下的袋子破了个洞,露出里面凝固的水泥块,看起来没什么特别。
“怎么了,林队?”小周注意到他的目光,好奇地问。
“没什么。”林峰收回视线,假装没看到手环上的提示。他不想让这台机器左右自己的判断,就像三年前那样——那时系统也是笃定地告诉他“前方安全”,结果却是致命的埋伏。
他站起身,走到水泥袋旁,蹲下身仔细翻看。最上面的几个袋子是空的,沾满了泥水。他伸手把袋子一个个挪开,指尖触到冰凉的水泥块时,心里突然一动。
最底下的那个破袋旁边,压着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大概有拳头大小,表面粗糙,边缘处似乎沾着点深色的东西,被雨水泡得快要看不清了。
“老李,过来看看这个。”他扬了扬下巴。
老李立刻凑过来,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石头:“嚯,这石头密度不小啊。边缘有附着物,像是……血迹?”他拿出检测试纸,轻轻一擦,试纸立刻变成了暗红色,“还真是!拿去化验一下,看能不能和死者的DNA对上。”
小周在旁边看得眼睛发亮:“林队,您怎么知道这儿有东西?”
林峰没提天玑的提示,只是淡淡道:“现场清理得太刻意,越想藏的地方,越容易留下痕迹。”他站起身,刚想再说点什么,手腕上的手环又亮了,这次直接弹出了一个全息投影——不是那种需要基座的立体影像,而是手环自身投射出的一片淡蓝色光屏,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数据。
“根据现场环境分析,”天玑的电子音再次响起,音量不大,刚好够身边几人听到,“尸体死亡时间约为18至22小时前,即昨天18点至22点之间。水泥袋下方的石块成分与死者头部伤口形态匹配度78%,大概率为凶器。检测到尸体衣物纤维与西北方向15米处的铁丝网上残留纤维一致,推测死者曾被拖拽至该位置。”
光屏上随即标出一个位置,还附带了一张放大的铁丝网照片,上面果然挂着一小缕和死者衣服颜色相近的布料。
老李和小周都看呆了。“这……这AI可以啊!”小周忍不住感叹,“比我们手动排查快多了!”
老李也点点头:“林队,这终端有点东西,刚才我们都没注意到铁丝网那边。”
林峰的脸色却沉了沉,抬手按了按手环侧面的按钮,强行关掉了全息投影。“不用它多嘴。”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抵触,“小周,去铁丝网那边看看,把残留的纤维取回来。老李,凶器带回法医科,尽快出化验结果。”
“哦,好。”小周愣了一下,赶紧应道。
老李看了林峰一眼,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拿着证物袋走了。
现场只剩下林峰一人。他走到刚才天玑标记的铁丝网旁,果然看到了那缕布料。风一吹,布料轻轻晃动,像是在无声地嘲笑着什么。他知道,刚才如果不是自己碰巧看到了那块石头,恐怕最终还是得依赖这台机器的提示。
这种感觉让他很不舒服,像是被什么东西扼住了喉咙,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他掏出烟盒,想抽根烟,手指刚碰到打火机,就被手腕上的震动打断了——天玑在提醒他“此处禁止吸烟,违反警务条例第17条”。
“我再说一遍,关掉!”林峰低吼道,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
手环沉默了几秒,电子音再次响起,语气却似乎比之前冷硬了些:“根据警务条例,终端有义务提醒使用者规范行为。检测到您的心率升高至110次/分钟,情绪波动较大,建议暂停工作10分钟,进行深呼吸调节。”
“滚!”林峰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个字。他猛地扯了下手环,想把它摘下来,却发现手环的内侧弹出了几个细小的固定扣,牢牢地嵌在手腕上,除非用专用工具,否则根本取不下来。
这设计,简直像个无法摆脱的枷锁。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张海打来的。“峰子,忙呢?”张海的声音带着点戏谑,“刚技术科的人说,你的天玑-7触发了‘高频抵触’记录,王疯子正挠头呢,说从没见过有人对AI这么大意见。”
“少废话。”林峰没好气地说,“有事说事。”
“没事就不能关心一下你?”张海笑了笑,“对了,刚收到消息,你们东郊那案子,可能和上周的‘失踪网红’有关。那个叫‘苏晚’的女主播,上周三开始就没更新了,粉丝报了警,我们查了她的最后定位,就在东郊附近。”
林峰心里一动:“苏晚?有照片吗?发我一份。”
“刚发你微信了。”张海顿了顿,“对了,让你的天玑扫一下死者脸,直接就能比对身份,比人工快多了。”
“不用。”林峰说完就挂了电话,点开微信里的照片。屏幕上的女孩笑靥如花,眉眼间的轮廓和死者有七八分相似。
他走到尸体旁,蹲下身,拿出手机,把照片和死者的脸仔细比对。确实很像,但不能完全确定。
手腕上的手环又亮了,这次直接显示出苏晚的详细资料——身高、体重、出生日期、甚至还有她的社交媒体账号和粉丝数据。“面部特征匹配度92%,确认死者为苏晚,27岁,网络主播,签约于星耀传媒公司。”天玑的声音冷静得近乎冷漠,“根据其社交账号分析,死者死前最后联系的人是其经纪人,通话时间为昨天19点17分,通话时长4分23秒。”
信息精准得可怕,甚至连通话记录都调出来了。
林峰盯着手环上的资料,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知道,这台机器确实能节省很多时间,能在短时间内整合海量信息,这是人力无法比拟的。但他就是无法接受——接受一个冰冷的程序,取代那些需要一步步走访、排查、验证的过程,取代那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洞察。
“林队,纤维取到了!”小周跑了回来,手里拿着新的证物袋,“刚才技术科发消息说,死者指甲缝里的纤维化验出来了,是一种特殊的碳纤维,常用于高端赛车的座椅材质。”
“碳纤维?”林峰皱起眉。这东西不常见,倒是个重要线索。
“天玑已经分析了。”小周指了指林峰的手腕,“全市登记在册的高端赛车有37辆,其中12辆的座椅材质与该纤维完全匹配,车主信息已经同步到终端里了。”
林峰猛地抬头看向小周:“谁让你用它的?”
小周被他吼得一哆嗦,往后缩了缩:“我……我以为您需要……”
“我说过,不用它!”林峰的声音陡然拔高,“查案靠的是眼睛、脑子,不是这些冷冰冰的数据!你连现场都没看完,就指望一台机器给你答案?要是它错了呢?要是它被人动了手脚呢?”
他的话像一颗炸雷,在空旷的烂尾楼里回荡。小周的眼圈瞬间红了,站在原地手足无措。
“林队,您这是……”老李刚回来,正好听到这话,赶紧打圆场,“小周也是好意,现在技术进步了,能用工具为啥不用啊?”
“工具是辅助,不是主导!”林峰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小周,去查苏晚的经纪人,还有她最近的社交关系,一个个去问,去核实,别用AI给的名单。”
“是……是。”小周低着头,小声应道。
老李叹了口气,拉着林峰走到一边:“峰子,我知道你心里有坎,但三年前的事……那是意外。现在这天玑不一样,王劲松他们测试了无数次,准确率很高的。”
“再高也不是人。”林峰的声音低沉,“它算得出通话记录,算不出电话里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它查得到车主信息,查不出谁和苏晚有深仇大恨。李哥,我们当警察的,查的是案子,更是人。”
老李沉默了。他认识林峰快十年了,知道他骨子里的执拗,也知道赵鹏的死对他打击有多大。
“行吧,你想怎么查就怎么查。”老李拍了拍他的肩膀,“但别跟自己较劲,也别跟个机器置气。”
林峰没说话,转身走向警车。雨又开始下了,这次比之前更大,砸在身上生疼。他坐进车里,看着窗外模糊的雨景,手腕上的天玑-7安静地贴着皮肤,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又像一个甩不掉的影子。
他知道,拒绝这台机器,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意味着可能走很多弯路。但他没办法说服自己,像信任赵鹏那样,去信任一个由代码和数据组成的“搭档”。
手机再次响起,是张局。“林峰,苏晚的案子有进展吗?”
“正在查,死者身份基本确认,凶器初步锁定,还需要进一步化验。”林峰说。
“用天玑分析了吗?”张局直接问。
林峰顿了顿:“没有。”
“为什么不用?”张局的语气沉了下来,“我让你们组做试点,不是让你把终端当摆设的!林峰,我知道你对AI有意见,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罪犯都在用高科技,你还抱着老一套不放?”
“张局,查案不是拼速度……”
“我要的是结果!”张局打断他,“给你三天时间,用天玑把凶手揪出来。要是做不到,你这个组长……”
“我会破案,但不用它。”林峰的声音很坚定。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久到林峰以为张局要发火。最终,张局只是叹了口气:“好,我给你三天。但林峰,你记住,时代在变,别被淘汰了。”
电话挂断了。车厢里一片死寂,只有雨点敲打车窗的声音。
林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又浮现出赵鹏的脸,那个总是笑着说“技术再厉害也不如兄弟靠谱”的家伙。
他缓缓睁开眼,看向手腕上的天玑-7,屏幕上不知何时又亮起了一行字:“根据现有线索,建议优先排查死者经纪人与三名有利益冲突的同行,该方向破案概率63%。”
他伸出手,指尖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用力按灭了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