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的周末,陆知珩的车刚拐进老巷,许小小就被巷口的甜香勾住了脚步。挂着“老林热红酒”招牌的小推车旁,铜锅里咕嘟咕嘟煮着红酒,肉桂、丁香与橙子的香气混着热气飘散开,摊主老林正用长勺舀起一颗煮得透亮的梨,笑着招呼:“小姑娘,来一份热红酒煮梨?刚加了新熬的蜂蜜,暖身子又甜口。”
“你怎么知道我刷到这家了?”许小小转头看向陆知珩,手机里还存着上周收藏的探店视频——热红酒煮梨是老林的冬日限定,梨要选雪梨,先蒸到半透再放进红酒里慢煮,最后淋上自家酿的桂花蜜,评论里都说“喝一口,整个冬天都暖了”。
陆知珩从后备箱拿出一个保温壶,自然地接过老林递来的铜碗:“早就问过老林,今天是他出摊的最后一天,特意带你过来。”他把热红酒煮梨倒进保温壶,又加了两勺桂花蜜,“老林说,加了蜜的梨要趁热吃,凉了会涩,我们去前面的公园长椅上慢慢尝。”
公园的银杏叶落了一地,许小小捧着温热的铜碗,用勺子轻轻敲了敲煮得软糯的梨。果皮呈淡淡的酒红色,咬开时,梨肉吸满了红酒的香气,甜中带着一丝微醺的酸,桂花蜜的甜香在舌尖散开,连带着五脏六腑都暖了起来。
陆知珩坐在她身边,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正在甜品地图上补充:“热红酒煮梨,老林冬日限定,每年12月出摊,最佳品尝时间是下午三点,阳光刚好照在长椅上。”许小小凑过去,在旁边画了一个冒着热气的铜锅,又添了一行小字:“梨心有桂花蜜,像藏了个小太阳。”
离开公园时,老林塞给陆知珩一小罐桂花蜜:“明年冬天要是来晚了,找不到我,就自己在家煮,记得加两颗话梅,解腻。”陆知珩把蜜罐放进许小小的包里,耳尖泛红:“其实我上周已经在家练过了,就是红酒放多了,有点苦,等下次煮给你尝。”
圣诞前一周,许小小在公司收到了一个快递箱,上面贴着“甜品盲盒”的标签,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小月亮。拆开时,里面整整齐齐摆着六个小盒子,每个盒子上都写着“打开时间”:周一上午10点、周三下午3点、周五傍晚6点……
周一上午,许小小准时打开第一个盒子,里面是一块栗子蒙布朗,栗子泥堆成小山状,顶端撒着一层可可粉,旁边放着一张便签:“这家的栗子泥是手工剥的,没有加淀粉,你尝尝是不是和上次在蛋糕店吃的不一样。”她用勺子挖开,栗子的绵密混着淡奶油的甜,没有一丝颗粒感,甜得恰到好处。
周三下午,第二个盲盒里是一盒糖炒栗子,外壳已经被细心地划开了一道口子,便签上写着:“特意让老板多炒了五分钟,壳好剥,栗肉是粉的,记得配温水,别噎着。”许小小剥了一颗放进嘴里,温热的栗肉带着焦糖香,忽然想起陆知珩第一次帮她挑姜丝的样子,原来他总能把所有细节都照顾得妥帖。
周五傍晚,许小小抱着最后一个盲盒走出公司,陆知珩的车就停在路边。她拆开盒子,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姜饼屋,屋顶用糖霜画着小月亮和甜品地图的图案,烟囱上还挂着一个迷你的“阿婆糖水”招牌。“这是我和蛋糕店师傅学了三天做的,”陆知珩挠了挠头,“糖霜可能有点厚,你要是觉得甜,我车里还有解腻的柠檬茶。”
许小小咬了一口姜饼屋的墙壁,黄油的香气混着淡淡的姜味,甜而不辣。她转头看向陆知珩,发现他正紧张地看着自己,像在等待评判的小学生。“比甜品店的还好吃,”许小小笑着说,“以后我们的甜品地图,是不是可以加一个‘陆知珩手工甜品’的章节?”
陆知珩的眼睛瞬间亮了,从车里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我已经准备好了,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研究甜品配方,春天做樱花大福,夏天做芒果班戟,秋天做桂花糕,冬天就做姜饼屋。”他翻开笔记本,第一页画着两个人手牵手站在甜品铺前,旁边写着:“许小小和陆知珩的四季甜意录。”
圣诞夜那天,两人窝在沙发上,陆知珩正在熬煮老林教的热红酒煮梨,锅里飘着肉桂和橙子的香气。许小小靠在他身边,翻看着新的“四季甜意录”,忽然发现每一页的角落都画着小月亮,有的在双皮奶上,有的在栗子泥旁,有的在姜饼屋的屋顶。
“你为什么总画小月亮呀?”许小小抬头问。陆知珩关火,把煮好的梨放进碗里,淋上桂花蜜:“第一次在阿婆糖水铺看到那个小月亮花盆时,就觉得和你很像,温柔又明亮。后来发现,所有甜的东西,配上小月亮,都会变得更特别。”
许小小舀起一勺梨肉,递到陆知珩嘴边:“那以后,我们的每一份甜,都要带着小月亮的印记。”陆知珩张嘴吃下,眼底满是笑意:“不止甜,我们的每一天,都要像小月亮一样,温柔又明亮。”
窗外的雪花轻轻飘落,热红酒的香气在房间里弥漫,碗里的梨肉冒着热气,像一颗藏在寒冬里的甜蜜星球。许小小靠在陆知珩的肩膀上,看着他在“四季甜意录”上写下“圣诞夜·热红酒煮梨”,忽然觉得,最好的爱情,就像这份甜,不浓烈,却能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暖到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