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的清晨,老巷里飘起了第一缕炒货的香气。许小小被窗外“哗啦哗啦”的翻炒声吵醒,揉着眼睛推开房门,就看见陆知珩蹲在院子里的煤炉前,正用大铁铲翻炒芝麻。黑亮的芝麻在铁锅里打着转,遇热后迸发出浓郁的香气,混着隔壁张叔家炒瓜子的味道,把年的气息悄悄拉得很近。
“醒啦?”陆知珩回头,鼻尖沾了点细密的白灰,像落了层薄薄的雪,“阿婆说,小年要做芝麻花生糖,寓意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节节高。我早起去菜市场买了新晒的花生和白芝麻,刚炒好一锅芝麻,你闻闻香不香?”他抓起一把温热的芝麻递过来,许小小凑过去闻了闻,浓郁的芝麻香钻进鼻腔,瞬间唤醒了味蕾。
两人搬着铁盆和筛子坐在院角的石桌前,陆知珩负责把炒好的花生去壳,许小小则用细筛过滤芝麻里的杂质。阳光透过桃树的枝桠,在石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花生壳“噼啪”裂开的声音,和着两人偶尔的笑声,在院子里轻轻回荡。“去年做桃花酥剩下的猪油还有吗?”许小小忽然抬头,“阿婆说做芝麻花生糖要用猪油炒糖,这样做出来的糖又脆又香,不容易化。”陆知珩点点头,从厨房拎出一个瓷罐:“早就备好了,还特意找阿婆要了她的老方子,说按这个比例做,糖的软硬刚好。”
下午,老巷里的邻居们陆续赶来帮忙。阿婆戴着老花镜,坐在案板前剥花生;张叔力气大,主动承担起熬糖的活儿,把白砂糖、冰糖和猪油倒进大铁锅,小火慢慢熬煮;许小小和陆知珩则负责把去皮的花生碾碎,混合着炒好的芝麻,铺在刷了油的木板上。“熬糖要耐心,火不能大,不然糖会糊,发苦。”张叔手里的大铁铲不停搅拌着糖浆,看着它从透明慢慢变成浅琥珀色,“等糖浆能拉出细长的丝,就可以倒花生芝麻碎了。”
陆知珩凑过去看了看,忽然想起去年熬青梅酱的场景:“和熬青梅酱一样,都要掌握火候。”张叔笑着点头:“可不是嘛,做甜的东西,最讲究的就是用心,火候差一点,味道就变了。”说话间,糖浆已经熬好,张叔把花生芝麻碎倒进铁锅里,快速翻炒均匀,随后一起倒在木板上。陆知珩赶紧拿起抹了油的擀面杖,用力把糖坯擀成薄薄的大片,许小小则在旁边准备好菜刀,等糖坯稍微冷却,就顺着纹路切成小块。
刚切好的芝麻花生糖还带着余温,咬一口“咔嚓”作响,芝麻的香、花生的脆和糖的甜在嘴里化开,一点都不腻。阿婆拿起一块放进嘴里,笑着说:“和我年轻时做的味道一模一样,知珩这孩子,学东西就是快。”陆知珩挠挠头,把一块糖递到许小小嘴边:“是小小帮我打下手,不然我一个人可做不完。”许小小咬下一块,甜意从舌尖蔓延到心底,她忽然想起第一次吃陆知珩做的杨枝甘露,也是这样满满的甜。
除夕那天,老巷里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许小小和陆知珩把做好的芝麻花生糖装进红纸包里,挨家挨户送给邻居。老林接过糖包,笑着从屋里拿出一瓶自己酿的米酒:“这是我新酿的米酒,等下你们来我家吃年夜饭,我们一起喝两杯。”巷尾的李奶奶则塞给许小小一袋晒干的橘子皮:“明年春天,用这个做橘子皮糖,清香得很。”
晚上,两人围坐在餐桌前,桌上摆满了邻居们送来的菜:张叔做的红烧肉、阿婆包的饺子、李奶奶炸的春卷……陆知珩给许小小盛了一碗饺子,笑着说:“这是我和阿婆一起包的,里面有一个饺子包了花生糖,谁吃到谁明年就最甜。”许小小咬了一口饺子,忽然尝到一股熟悉的甜香,惊喜地睁大眼睛:“我吃到了!我吃到花生糖饺子了!”陆知珩看着她开心的样子,眼底满是温柔:“那明年,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像这饺子一样,甜甜蜜蜜。”
饭后,两人坐在院子里看烟花。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彼此的脸庞。陆知珩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新的笔记本,封面绣着一对牵手的小人,周围绕着芝麻、花生和桃花的图案。“这是我特意定做的‘四季甜意录’新本子,”他把本子递给许小小,“今年,我们可以记录更多的甜,比如春天的橘子皮糖,夏天的荔枝冰,秋天的柿子饼,冬天的米酒汤圆。”
许小小翻开本子,第一页画着一颗芝麻花生糖,旁边写着:“腊月廿三,芝麻花生糖,与老巷的邻居们一起做,糖香里藏着烟火气,也藏着最暖的甜。”她抬头看向陆知珩,眼眶微微发热:“以后的每一个年,我们都要和邻居们一起做糖,一起过年,把这份甜一直延续下去。”陆知珩握住她的手,指尖的温度温暖而坚定:“好,不止今年,以后的每一个年,每一个四季,我们都要这样,把甜和温暖装满本子,装满我们的日子。”
烟花还在夜空中绽放,芝麻花生糖的香气在院子里久久不散,与米酒的醇香、饺子的鲜香交织在一起,酿成了年关最动人的甜。许小小靠在陆知珩肩头,看着手里的新本子,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日子里,那些即将被记录下来的甜——橘子皮糖的清香,荔枝冰的凉爽,柿子饼的软糯,米酒汤圆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