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梧桐奖的余温尚未散去,沈溪的名字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的阴霾,与“实力派”、“涅槃重生”等标签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剧本、代言、活动邀约如同雪片般飞向“小溪流”工作室,其热度甚至超过了她黑红时期的顶峰。
周铭的办公室比以前宽敞明亮了许多,墙上挂着工作室的logo,一道婉转的溪流,下方写着“细水长流”。他不再是那个混迹于网吧、靠着代练度日的落魄经纪人,而是业内重新认可的、眼光毒辣、手腕灵活的周总。他桌面上摊开着几份剧本和商业合作方案,但他没有急于让沈溪接盘,反而更加谨慎。
“热度是虚的,作品是实的。”周铭对坐在对面的沈溪和秦屿说,“我们现在有选择权,就更要爱惜羽毛。宁缺毋滥。”
沈溪点了点头。她穿着一身简单的休闲装,素颜,头发随意扎在脑后,比起颁奖典礼上的光鲜,更添了几分沉静。她手里也拿着一份剧本,是韩东导演推荐过来的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本子,角色很有挑战性。
“韩导这个本子,人物很复杂,需要大量前期准备。”沈溪翻看着笔记,上面是她自己用不同颜色笔做的标记和问题,“我倾向于接这个。虽然制作成本不高,但团队是认真的。”
秦屿靠在沙发上,手里盘着两个核桃,闻言抬了抬眼皮:“本子我看过了,底子不错。人物内核的挖掘,比你之前的‘林晚’还要深一层。能吃下来,你的路子就稳了。”
他没有说太多夸奖的话,但“路子稳了”这四个字,已经是他能给出的最高评价。
“商业代言方面,”周铭接过话头,“我筛掉了所有快消品和微商,重点看了两个高端护肤品和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国货品牌。形象契合度很高,对方也给足了尊重,条款清晰,不搞那些捆绑消费的噱头。”他顿了顿,补充道,“价格也比你以前巅峰时期,高了百分之三十。”
沈溪笑了笑,没什么得意,只是平静地说:“周哥你定就行。”
这种信任,是经历过生死考验后建立起来的。
工作室的团队也扩充了。除了最早跟着周铭的李建国和宋小雨,又陆续签了几个有潜力但被大公司埋没的新人,以及一位因坚持创作理念而被原公司排挤的年轻编剧。周铭搭建的这个小生态,不追求规模,但追求质量和志同道合。
李建国不再只能演龙套,周铭为他争取到了一部正剧里戏份吃重的老父亲角色,剧本扎实,人物有血有肉。宋小雨也在一部小成本网剧里拿到了女二号,角色灵动,发挥空间很大。他们看到沈溪,都会真心实意地叫一声“沈溪姐”,眼神里带着感激和尊敬。
秦屿除了偶尔指点沈溪,也被周铭正式聘请为工作室的艺术顾问,负责所有签约艺人的表演培训和剧本把关。他那股子不近人情的严厉劲儿,反倒成了工作室的一块金字招牌。想来“小溪流”偷师学艺的年轻人不少,但能在他手下撑过三天的,凤毛麟角。
新的秩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这样一个个具体的选择、一次次扎实的推进中,慢慢建立起来。它不张扬,却根基牢固。
与此同时,星耀娱乐破产清算的流程还在进行。曾经的行业巨头,如今只剩下一些待处理的资产和一堆法律纠纷。树倒猢狲散,当初依附于它的那些艺人、经纪人、制作团队,早已各奔东西,有的沉寂,有的挣扎,只有极少数凭借真本事在新的环境下找到了位置。
娱乐圈经历了这次震荡,表面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但内里却悄然发生着变化。资本依旧追逐流量,但“演技”、“口碑”、“作品”这些词汇被提及的频率明显增高。一些中小型制作公司开始有意识地避开纯粹流量堆砌的项目,转而寻求与有实力的演员、靠谱的团队合作。虽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依然存在,但至少,良币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周铭的手机依旧很忙,但打来的电话,谈论的不再是八卦和资源交换,更多的是项目创意、合作模式和长远规划。他甚至在考虑,利用工作室积累的资金和人脉,尝试投资或主导开发一些符合他们理念的中小成本影视项目。
“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等本子找上门。”周铭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要有自己的发声渠道,做我们认可的内容。”
这个提议,得到了秦屿和那位年轻编剧的大力支持。
沈溪坐在旁边听着,没有插话,但眼神明亮。她知道,这又是一条新的、更具挑战性的路。但她不再害怕。
傍晚,沈溪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备离开工作室。周铭把她送到门口。
“明天上午,去跟韩导那边开剧本研讨会,别忘了。”周铭提醒道。
“嗯,记着呢。”沈溪点点头,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周哥……林洛她……有消息吗?”
周铭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摇了摇头:“没有。她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他叹了口气,“不过,没有消息,也许就是最好的消息。她那样的人,不属于这里。”
沈溪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我知道。”
她走出工作室大楼,晚风吹拂在脸上,带着初秋的凉意。她抬头看了看天空,繁星点点。
林洛就像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猛烈地闯入她的世界,将她从泥潭中拽出,重塑了她的筋骨,然后悄无声息地消失,留下一个全新的、充满可能的未来。
新秩序的建立,离不开那颗流星的撞击。
沈溪深吸一口气,拉开车门坐了进去。
车子汇入车流,驶向远方。
属于她的新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她,已经准备好了笔,要亲手书写接下来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