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期伊始,七人便如蒲公英种子般,暂时飞向不同的方向。
马嘉祺选择了回家。褪去舞台上的光环,他依旧是父母眼中那个懂事、甚至有些过分安静的儿子。家里的饭菜香气和熟悉的唠叨声,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然而,那份评估报告就放在他的行李箱最显眼的位置,像一道无时不在的提醒。晚饭后,他帮母亲洗碗,水流声哗哗作响,母亲状似无意地问:“小马,这次能在家待几天?看你们巡演那么累,脸色都不太好了。”
马嘉祺擦盘子的手顿了顿,挤出笑容:“还好,公司给了假,能多待几天。”他没提评估的事,也没提内心的压力。作为长子,作为队长,他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深夜,他独自在房间里,反复看着评估里关于“压力疏导”的建议,最终点开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一位从事心理疏导的远房表姐的微信对话框,犹豫了很久,输入又删除,终究没有发出求助。有些关,他觉得自己必须独自过。
丁程鑫没有回老家,而是独自去了一个以话剧闻名的城市。他悄悄买了几场小剧场话剧和一部先锋音乐剧的票。坐在昏暗的观众席里,他看着舞台上那些演员用肢体和台词构筑起另一个世界,感受着与偶像舞台截然不同的艺术张力。评估里“多元化尝试”那几个字,在他心里有了具体的影像。他甚至鼓起勇气,在一次演出结束后,拦住了那位他欣赏已久、以敬业著称的音乐剧演员,结结巴巴地表达了自己的仰慕和困惑。那位前辈看着他年轻而认真的脸,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一句:“舞台有很多种,但敬畏心只有一种。找准让你心跳加速的方向,然后走下去,别怕。”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丁程鑫的心田。
(2)
宋亚轩回到了南方老家,湿润的空气和熟悉的乡音让他倍感亲切。他去看望了小时候教他唱歌的音乐老师,老师已经头发花白,但听到他现在的成绩,笑得合不拢嘴。在老师那架老旧的钢琴前,宋亚轩弹唱了一首巡演时的歌。老师听完,静静地说:“亚轩,你的声音里有光了,比以前更稳,也更敢表达了。但是,”老师顿了顿,“我好像听到了一点……小心翼翼?孩子,技术可以练,但歌里的‘真’字,最难。别忘了你最开始为什么喜欢唱歌,不就是因为高兴了、难过了,都想哼两句吗?”
老师的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捅开了宋亚轩心中的某把锁。他想起评估里关于“创作”的建议。那个下午,他没有再弹唱熟悉的曲目,而是即兴弹着和弦,哼着一些不成调的旋律,录了下来。虽然杂乱,但他感觉,有什么东西正在破土。
刘耀文则一头扎进了健身房和书房。评估里“文化课”那栏像根小鞭子。他请了一位短期的文化课辅导老师,每天上午雷打不动地学习。一开始确实坐不住,但好胜心让他坚持了下来。当他解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或者理清一段历史事件的脉络时,竟然也体会到了一种不同于舞台掌声的成就感。他拍了张堆满课本和练习册的照片发在七人群里,配文:“文哥闭关修炼中!”引来兄弟们一片“加油”和调侃的表情包。在挥汗如雨的健身间隙,他也会思考,强大的舞台表现力,或许也需要更充实的内在来支撑。
(3)
张真源选择了一次短途徒步旅行,去了城市附近一座以清幽著称的山。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想一个人静静。山路上,他遇到一对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夫妇,互相搀扶着慢慢向上爬。闲聊中得知,老先生曾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工匠,做了一辈子木工,但他拿出手机,给张真源看他自己设计制作的各式精美木器,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小伙子,你看,这东西不值什么钱,但每一条曲线,每一个榫卯,都是我心里出来的。这就够了。”
那一刻,张真源仿佛被击中了。“个人辨识度”?或许不一定是轰轰烈烈、标新立异。像这位老工匠一样,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沉下心来打磨,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沉稳、可靠和扎实,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辨识度。他站在山顶,看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心中豁然开朗。他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什么,只需要更深入地挖掘自己,把“张真源”这个名字所代表的那份踏实、温暖和力量,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严浩翔把自己关在了公司的录音室里。评估上那个关于“团队融合度”的问号,让他有些耿耿于怀。他回想起成团以来的点点滴滴,自己似乎确实有时会因为过于专注音乐创作和表达,而忽略了与兄弟们的即时沟通。他翻看着手机里存着的无数张七人的合照,从青涩到成熟,每一张笑脸都是真实的。他打开一个新的音频工程文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复杂的节奏和炫技的flow,而是兄弟们在一起打闹、互相鼓励、在后台累得靠在一起睡着的画面。一段柔和而充满怀念意味的旋律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他轻声哼唱着,歌词的片段开始涌现,主题是关于“家”和“依靠”。他发现,当创作的主题回归到身边最珍贵的人和情感时,灵感反而更加充沛。这或许,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融合”。
贺峻霖则开启了他的“阅读与观察”之旅。他去了图书馆,借阅了大量人物传记、社会科学和哲学入门书籍,也密集地观看各类高质量的访谈节目和纪录片。他不再仅仅关注搞笑和接梗,而是仔细观察那些优秀主持人如何引导话题、如何深度挖掘嘉宾内心、如何在轻松与深刻之间取得平衡。他意识到,真正的“深度”来自于广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和共情的能力。他开始尝试写一些短评和随笔,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虽然文笔稚嫩,但他乐在其中。他明白,想要输出有力量的内容,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口深井。
(4)
假期短暂,却足够让每个人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内心梳理。他们没有频繁地在群里聊天,但偶尔分享的风景照、阅读书摘、或者一段无意中哼出的旋律,都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鼓励。
假期结束前一晚,七人陆续回到合宿的公寓。再次见面,大家脸上都带着旅途的风尘和休息后的松弛,眼神里却似乎多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种经过沉淀后的清晰,和一丝安静的坚定。
没有过多的寒暄,马嘉祺看了看围坐在一起的兄弟们,笑了笑,说:“明天就要开会了。”
刘耀文伸了个懒腰:“来吧,反正躲不过。”
丁程鑫点点头:“正好,也有些想法,想跟大家聊聊。”
严浩翔拍了拍身边的吉他:“我写了段新的旋律。”
贺峻霖推了推眼镜,笑得像只小狐狸:“我准备了发言稿哦。”
张真源和宋亚轩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空气里没有了之前的忐忑和沉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即将面对挑战的平静,以及彼此支持的温暖。他们知道,明天的会议,不是审判,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各自走过的这段短暂旅程,采集到的点点微光,即将汇聚在一起,照亮前路。
第二章小结: 本章通过平行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七位成员在假期中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感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评估带来的思考,或寻求内心平静,或探索新方向,或弥补短板,或深化认知。这些经历让他们获得了超越评估本身的成长,为下一章的团队会议和重新出发做了充分的情感与思想准备。重点刻画了每个人的内在成长和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