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第十二章:初雪与未预料的转折
周屿回国后的日子像一场温柔而持续的梦。我们一起在图书馆学习,在天台看日落,在城市的街巷间漫步,填补着分离一年的空白。
十一月的校园被金黄色的银杏叶装点,我们最喜欢沿着图书馆后的小径散步,踩着落叶,分享着日常的琐碎与深刻。
“有时候觉得奇怪,”一天傍晚,周屿忽然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平常事,却是曾经遥不可及的幻想。”
我握紧他的手:“所以更要珍惜每个瞬间。”
周屿开始在他父亲的工作室兼职,同时完善自己的毕业项目。我则投入文学社的创作工作坊,尝试将这一年的经历转化为文字。
一个周日下午,我们在工作室加班。周屿修改设计图,我在一旁写短篇故事。阳光从百叶窗缝隙洒入,在图纸上形成斑马纹般的光影。
“写什么呢?”周屿好奇地问。
“一个关于距离与等待的故事。”我轻声说,“灵感来自某个建筑师和他的观察对象。”
周屿微笑,从图纸中抬头:“那个建筑师一定很幸运,有这么好的灵感来源。”
工作室的门被推开,周明远教授走进来。他看起来比之前健康许多,但依然需要手杖辅助。
“父亲,您怎么来了?”周屿连忙起身。
“来看看你的进展。”周教授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林夕也在啊。听说你在写故事?”
我点点头,有些紧张。周教授虽然温和,但总有种令人敬畏的气场。
他看了看周屿的设计图,提出几个建议,然后转向我的笔记本:“能看看吗?”
我犹豫了一下,递过笔记本。周教授翻阅了几页,表情严肃。
“你对光影的描写很敏锐,”最后他说,“有一种建筑般的结构感。有没有考虑过写建筑相关的题材?”
我惊讶地看着他。周屿解释道:“父亲偶尔会为建筑杂志写专栏。”
“写作和设计本质上是相通的,”周教授说,“都是关于结构与情感的表达。林夕,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推荐你为《建筑评论》写篇稿子。他们正在做一期关于图书馆设计的专题。”
这个机会出乎我的意料。周屿鼓励地点头,于是我接受了邀请。
那天晚上,周屿送我回宿舍时说:“父亲很少主动邀请人合作。他很欣赏你。”
这个认可让我既惊喜又不安。周教授的世界是那样专业和高远,而我只是一个喜欢读书写字的文科生。
十二月初,初雪提前降临。周屿约我去天台看雪,但临时被他父亲叫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
我独自登上天台,发现陈浩在那里,望着飘落的雪花出神。
“周屿呢?”他问。
“临时开会去了。”我回答,与他并肩站在栏杆前。
陈浩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有件事我觉得应该告诉你。苏媛去了德国,接替周屿之前的位置。”
我惊讶地转头:“什么时候的事?”
“上周。她申请了交换项目,正好是周屿导师的名额。”陈浩语气平静,“走之前她来找过我,说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
雪花落在手心,冰凉瞬间融化。苏媛去了周屿曾经的位置,在他曾经的城市,与他曾经的导师工作。这个认知让我感到莫名的不安。
“周屿知道吗?”我问。
陈浩摇头:“我不确定。但即使知道,他也不会在意。你应该相信他。”
我相信周屿,但不确定是否相信时间和距离。我们刚刚战胜了九千公里的分离,现在又有了新的变量。
周屿回来后,我告诉了他苏媛的去向。他显得并不惊讶:“导师提过会有个接替者,但我没想到是苏媛。”
“你会担心吗?”我忍不住问。
周屿握住我的手:“林夕,距离考验了我们,也证明了我们。我不会让任何人或任何距离影响我们。”
他的坚定让我安心,但内心深处,一丝不安依然萦绕。
十二月中旬,我为《建筑评论》写的文章完成了。周教授邀请我去工作室讨论稿件。review 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专业而精准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讨论结束后,周教授忽然说:“周屿变了很多。更加自信,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这部分要感谢你。”
我不知如何回应,只是微笑。
“他母亲和我都希望他能在德国继续发展,”周教授继续说,“那里有更好的平台。但他坚持要回来。”
我保持沉默,心中波澜起伏。
“爱情是美好的,但年轻人的事业更加重要。”周教授的语气温和但坚定,“我希望他不会因为感情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这番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悄悄生根。那晚,我失眠了,思考着爱情与事业,陪伴与成长的平衡。
周末,周屿带我参观他最新的项目——一个社区图书馆设计。设计巧妙而人性化,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这是我们的理念的延伸,”周屿兴奋地解释,“你看这里的儿童区,采用了你提到的柔软材质和自然光线...”
我被他的热情感染,但同时想到周教授的话。周屿的才华确实需要更大的舞台。
圣诞前夕,周屿接到德国导师的邮件,邀请他回去参与一个重要项目,时间三个月。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为什么?”我问,“听起来是个好机会。”
“因为我刚回来,”周屿简单地说,“而且我们刚刚开始。”
那天晚上,我独自思考了很久。爱是陪伴,还是成全?是相守,还是支持对方飞翔?
圣诞夜,校园被白雪覆盖。周屿准备了惊喜,带我去他精心布置的天台——串灯、热饮、甚至一个小型投影仪播放着欧洲建筑的影像。
“弥补我们错过的圣诞。”他微笑说。
感动之余,我做出了决定。
“周屿,”我轻声说,“你应该接受德国那个项目邀请。”
他惊讶地看着我:“什么?不,我刚回来,我们...”
“三个月的项目,不是一年。”我打断他,“我可以去看你,或者你回来。但这样的机会不应该错过。”
周屿沉默地看着我,雪花在他发间融化。
“是因为我父亲说了什么吗?”他终于问。
我摇头:“是因为我相信你,也相信我们。距离曾经考验我们,也让我们更加坚强。不是吗?”
我们站在飘雪的天台,望着对方眼中的复杂情绪。
“让我考虑一下,”周屿最终说,“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事情。”
圣诞假期,周屿回家与父母商量。我留在学校,继续我的写作和思考。
节后第一天,周屿来找我,表情严肃:“我和父母谈过了。父亲支持我去,母亲担心我的健康。但我最在意的是你的想法。”
“我的想法很简单,”我握住他的手,“我爱你,所以希望你能飞翔,而不是被束缚。三个月的距离,我们能克服。”
周屿凝视着我,眼中充满情感:“你确定吗?”
我点头:“我确定。而且,”我微笑补充,“我可以用这个机会去欧洲旅行,实现我一直的梦想。”
这个决定让分离变得不同——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的选择和共同的成长。
周屿接受了项目邀请,定于一月中旬出发。这次没有不安和焦虑,只有期待和计划。我们一起研究签证、机票、行程,将这次分离转化为新的冒险。
新年前夜,我们再次在天台看雪。这次周屿带来了一个时间胶囊——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着我们的信件、照片和纪念物。
“约定吧,”他说,“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打开它。无论那时我们在哪里,变成什么样。”
我点头,加入了我的一封信和那枚羽毛书签。
“写给未来的我们?”周屿好奇地问。
“写给现在的我们,”我微笑,“关于信任和成长。”
午夜钟声响起时,我们在烟花下拥吻。雪花与烟火交织,构成一幅难忘的画面。
周屿出发前一天,我们重游了所有有意义的地方:图书馆、咖啡馆、旧书店,最后是天台。
“这次会不一样,”周屿承诺,“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同了。”
我点头,心中确实没有上次的不安。距离不再是威胁,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连接。
机场送别时,我们没有眼泪,只有微笑和期待。
“我会每天给你发照片,”周屿承诺,“你可以继续做我的现场观察员,只是这次是远程。”
“我会写好每个故事,”我回应,“等你回来点评。”
登机口前,周屿轻轻拥抱我:“这次不是告别,而是另一个开始。”
我看着他的飞机起飞,心中充满奇异的平静。爱情不是捆绑,而是释放;不是依赖,而是独立与共生的平衡。
回到校园,我直接去了天台。从那里,我可以看到整个城市,想象着周屿的航线。
手机响起,是周屿的第一条信息:“已起飞。看同一片云。”
我微笑着回复:“看到你了。一路平安。”
夕阳西下,我知道三个月的分离不会轻松,但这次,我们都有了新的理解和力量。爱情不是朝夕相处,而是心灵相伴;不是形影不离,而是即使远隔重洋,依然能感受到对方的呼吸。
而我们的故事,继续在书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