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十年夏
本书标签: 校园 

第十五章:彼岸与新生

十年夏

《无声告白》第十五章:彼岸与新声

伦敦的秋天与故乡截然不同。细雨绵绵,雾气朦胧,泰晤士河畔的古老建筑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神秘而庄严。我站在公寓窗前,看着异国的街景,心中充满新奇与平静。

UCL的校园古老而充满学术气息。我的创意写作课程小而精,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和视角,让每堂课都成为一场跨文化的对话。

导师Dr. Evans是个风趣的英国老先生,对我的建筑专栏特别感兴趣。“独特的视角,”他评价道,“介于观察者与参与者之间,既有专业距离又有情感温度。”

我专注于学习和写作,探索着这个新环境,也探索着自己。周末,我会带着笔记本在城市里漫步,记录下对建筑和空间的感受,就像当年周屿做的那样。

十月的一个雨天,我在大英图书馆的咖啡厅写作,偶然抬头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马克,那个曾经在母校的德国交换生。

“林夕?”他惊讶地走近,“真的是你!我在学生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还以为是重名。”

世界确实很小。马克在LSE读研究生,我们居然在伦敦重逢。

“这就是命运吧。”马克笑着说,“需要个本地向导吗?”

马克成了我在伦敦的第一个朋友。他带我探索城市的角落,从 tourist 的热门景点到本地人才知道的隐秘之地。我们讨论文学、文化差异,偶尔也提及过去,但从不深入。

十一月初,我收到周屿的邮件。他分享了社区图书馆项目的进展,附上设计草图。项目小巧而精致,充满人性化细节,确实反映了他的新方向。

“希望你一切都好。”邮件结尾写道,“期待读到你的新专栏。”

我简短回复了感谢和鼓励,没有分享更多个人近况。我们保持着礼貌而节制的联系,像两条曾经交汇又分开的河流,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

写作课程中,我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将距离、观察和成长的主题融入虚构叙事。Dr. Evans 特别欣赏其中一篇《窗边的观察者》,推荐给一家文学杂志。

“你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他说,“既诗意又真实,既有距离感又有共情力。”

与此同时,我的建筑专栏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一家出版社编辑来信,询问我是否有意将专栏扩展成书。

“从人文视角解读建筑空间,这是个新颖而重要的视角。”编辑写道。

这个邀请让我既兴奋又惶恐。我打电话给小敏,她在那头尖叫:“出书!林夕,你要成为作家了!”

夜晚,我站在公寓窗前,看着伦敦的夜景,思考着这个可能性。一年前,我还是个默默喜欢一个人的女孩,现在却有了出书的机会。成长确实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十一月中旬,马克邀请我去参加一个跨校文化交流活动。在那里,我遇到了Alex,一个英国本土的作家兼建筑师,正在探索用文学语言描述空间体验。

“你的专栏很有趣,”Alex说,“我一直在寻找这种跨界表达的方式。”

我们聊了很久,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兴趣和观点。Alex成熟而风趣,有着英国人特有的幽默和含蓄。

之后,我们偶尔会一起喝咖啡,讨论写作和设计。他介绍我参加伦敦的文学圈活动,带我认识了许多有趣的创作者。

十二月初,伦敦下了第一场雪。我站在公寓窗前看雪景,手机响起,是周屿的视频通话邀请。犹豫了一下,我接了。

屏幕上,他看起来疲惫但充实。“下雪了,”他说,“想起你喜欢雪景。”

我们聊了近况,他分享了项目遇到的挑战和突破,我提到了可能的出书机会。

“恭喜,”他真诚地说,“你值得这个机会。”

通话结束时,他说:“林夕,我为你感到骄傲。真的。”

挂断电话,我感到一种释然。我们终于能够真心为对方的成长高兴,而没有遗憾或不甘。

圣诞节前,我决定不回国,而是留在伦敦体验当地的节日氛围。小敏威胁要飞来陪我,但被我婉拒了。我需要这段独处的时间。

平安夜,我独自沿着泰晤士河散步,灯光装饰着古老的建筑,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气息。手机里不断传来家人的问候和朋友的照片,但我享受着这份孤独的自由。

回到公寓,我发现Alex站在楼下,手里拿着一个小礼物。

“抱歉不请自来,”他说,“只是想到你可能一个人过圣诞。”

我们分享了热红酒和圣诞蛋糕,聊着写作和生活。Alex没有过多探询我的过去,只是专注地听我讲述伦敦的新体验。

“你有一种独特的观察力,”他说,“能够看见别人忽略的细节和连接。”

那晚,当Alex离开时,他在门口犹豫了一下:“林夕,我知道你可能还需要时间...但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我很愿意更多地了解你。”

我微笑:“谢谢你的诚实。我需要一些时间,但很享受我们的交谈。”

圣诞节后,我专注于书稿的提案。编辑很满意我的构想,签约过程顺利得超乎想象。

一月初的一个寒冷下午,我在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偶然翻到一本德国建筑杂志,上面有周屿和苏媛项目的全面报道。正如陈浩所说,苏媛确实已经与另一个建筑师在一起了,照片上他们并肩站着,笑容灿烂。

我平静地合上杂志,心中最后一丝莫名的牵挂终于释然。每个人都在前进,沿着自己的道路。

一月中旬,我收到Dr. Evans的邀请,参加一个国际青年作家研讨会。在那里,我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写作者,聆听他们的故事,分享我的视角。

研讨会最后一天,有个小型朗读会。我选择了《窗边的观察者》中的段落,描述一个女孩通过观察他人来理解自己的过程。

朗读结束后,一个听众走来:“你的文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谢谢你如此准确地捕捉了那种感受。”

这种连接让我深深感动。写作不再只是个人表达,而是与他人建立理解的方式。

二月来临,伦敦的冬天渐渐褪去,初春的气息开始萌动。我的书稿进展顺利,每周专栏继续刊登,生活充实而平静。

一个周末,我和Alex去剑桥一日游。漫步在古老的学院间,他忽然说:“你知道吗?你刚来时总是带着一种观察者的距离感,但现在更加...自在和 present。”

我思考着他的话,意识到这是真的。我不再只是通过窗户观察生活,而是真正地参与其中。

“成长是奇怪的过程,”我说,“有时候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才能找到自己。”

Alex微笑:“而有时候,需要别人的眼睛,才能看见自己的变化。”

三月初,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语气担忧:“周屿母亲告诉我,他出了个小车祸,手臂骨折了。你知道了吗?”

我并不知道。周屿没有联系我。犹豫之后,我发了封简短邮件问候。

他回复得很慢:“谢谢关心。小事故,无大碍。希望你在伦敦一切顺利。”

语气客气而疏远,我明白这是他的选择——不让我参与他的困难时刻。

那天晚上,我与Alex在河边散步,无意中提到了这件事。

“有时候,”Alex温和地说,“过去的关系就像河对岸的灯光,你可以看见它,欣赏它的美丽,但不需要再次渡过河去。”

这个比喻让我释然。确实,我与周屿的关系已经成为风景的一部分,美丽而遥远,不再是我需要踏足的对岸。

三月中旬,我完成了书稿的第一部分。编辑十分满意,鼓励我继续。

同时,Dr. Evans 推荐我申请一个驻校作家项目,为期六个月。考虑之后,我提交了申请。

“如果你获得这个机会,”Alex说,“你会留在伦敦更久吗?”

“可能,”我回答,“但不管在哪里,我知道自己正在正确的道路上。”

四月的一个春日,我收到驻校作家项目的录取通知。同时,专栏结集出版的消息也正式确定了。

站在公寓窗前,我看着伦敦的夕阳,给周屿发了封简短邮件,分享这些消息。

他回复很快:“由衷为你高兴,林夕。你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和声音。——周屿”

没有多余的言辞,但足够真诚。我微笑着关掉邮箱,知道这一章真正翻过去了。

周末,我登上了伦敦眼,从高处俯瞰这座城市。光线正好,泰晤士河波光粼粼,古老与现代建筑交织成独特的天空线。

我拿出手机,拍下这幅景象,却不是为了发给任何人。这一刻的美丽,我只需要为自己记录。

下来后,我沿着河岸漫步,最终在一张长椅上坐下,打开笔记本开始写作。不再是关于过去,而是关于现在和未来。

文字流畅而出,像河水般自然流淌。我知道,无论接下来去哪里,做什么,我都会继续写作,继续观察,继续成长。

暗恋早已成为遥远的序曲,而现在,生命的主旋律正在奏响。

上一章 第十四章:独白与重逢的序曲 十年夏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六章:回声与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