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74年,“方舟-07”地下城的核心机房里,62岁的程序员艾略特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敲击键盘。屏幕上滚动的代码像一条银色的河,最终汇聚成“智脑(ZERO BEST)启动成功”的绿色字样。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视线落在桌角那张泛黄的文件复印件上——标题是《全球知识保全预案》,签署日期是2504年3月17日。
那是日光灾变发生前四年,艾略特还是剑桥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某天,他的导师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递来一份厚厚的计划书。“看看这个,”导师的表情异常严肃,“这是十五个国家秘密发起的‘智脑计划’,目的是建造一个能储存全人类知识的AI,防止文明因灾难断层。”
艾略特至今记得第一次读预案时的震撼。预案里详细写着智脑的核心功能:从基础科学公式到手工技艺传承,从历史文献到生物基因序列,所有人类文明的成果都要被数字化储存;它还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分析知识间的关联,为人类的技术突破提供方向。“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当时22岁的他忍不住问,“现在的世界不是好好的吗?”
导师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打开了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是各国天文台近年来观测到的太阳异常数据。“太阳的活动周期在变短,磁场波动越来越剧烈,”导师指着数据图上的异常峰值,“没人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失控’,但我们必须提前准备。就像远古人类会储存粮食过冬,我们要储存知识,为文明的‘冬天’做准备。”
从那天起,艾略特就成了“智脑计划”的第一批参与者。他和来自全球的科学家、工程师们躲在地下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编写代码、构建数据库。灾变发生时,他们正在调试智脑的初级存储模块,实验室的混凝土墙壁挡住了银蓝色的光焰,却挡不住外面传来的绝望尖叫。那天晚上,艾略特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在为活着的人,也为死去的人保存希望。”
接下来的七十年里,“智脑计划”成了人类文明的“秘密心脏”。灾变中幸存的学者们带着仅存的书籍、手稿和数据赶来,有人背着沉重的硬盘在地下隧道里走了三个月,有人为了保护一份古老的医学典籍,在辐射区里失去了双腿。艾略特见过太多这样的人——有个90岁的语言学家,在临终前用最后一口气口述完了世界上最后一种濒危语言的语法;有个年轻的生物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地表,采集了最后一批植物种子的基因样本。
现在,看着屏幕上运转稳定的智脑,艾略特突然想起导师当年说的话。他伸手摸了摸桌角的文件复印件,边缘已经被摩挲得发毛。机房的通风系统送来带着凉意的风,吹动了他花白的头发。他知道,智脑的启动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将带着人类文明的所有记忆,在黑暗的地下,为未来的某一天积蓄力量。
这时,机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年轻的实习生探进头来:“艾略特先生,总部传来消息,要求我们立即上传最新的藻类培养技术数据。”
艾略特点点头,重新戴上眼镜。手指再次落在键盘上时,他的动作比刚才更坚定——每一个被上传的知识,都是人类文明向未来伸出的一只手。而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知识守护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握住这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