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识又一次从那个梦中惊醒,汗水浸湿了丝质睡衣。黑暗中,他摸索着打开床头灯,黄金打造的灯开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却照不亮他内心的阴霾。
梦里,他和弟弟张让为了一辆宝马车扭打在一起,金属车标深深嵌进他的掌心。而他们的孩子,那两个不到五岁的小家伙,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拿着锅和盆,不停地刷着,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只是梦而已。”他喃喃自语,起身走向落地窗。窗外,上海凌晨四点的夜景璀璨依旧,但他的心思已飘向二十年前的故乡小镇。那时他和张让还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共享一辆破旧自行车。如今他们拥有了整个商业帝国,却失去了同床共枕的亲情。
一周后,张识的私人律师打来电话。
“张先生,您弟弟提出了正式请求,希望分割您父亲留下的那辆经典宝马轿车。”
张识手中的茶杯差点掉落。梦境正以一种扭曲的方式成为现实。
“告诉他,不可能。”张识斩钉截铁,“那辆车是父亲的最爱,他临终前明确说过留给我。”
“事实上,张老先生并没有留下书面遗嘱关于这辆车...”
“我知道!”张识打断道,“但我绝不会让步。”
挂断电话,张识感到一阵眩晕。那辆老宝马实际价值不过百万,对他们这样的富豪来说微不足道。但它是父亲的心头好,是家族兴起的象征,更是他和张让童年少有的美好回忆的载体——父亲曾开着它带他们去河边钓鱼。
当天下午,张识径直前往弟弟的豪宅。门卫告知张让正在“静室”修养。张识冷笑一声,直接闯了进去。
静室内,张让盘腿坐在垫子上,面前围着七八个闭目倾听的信徒。墙上挂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字画,全是名家手笔。
“你又开始‘点化’这些可怜人了?”张识讥讽道。
张让缓缓睁眼,挥手让信徒们离开。当最后一人带上门后,他脸上的平和表情瞬间消失。
“擅闯我的私人空间,真是越来越没教养了。”
“你要分那辆宝马?”张识单刀直入。
“它本该有我一半。”张让站起身,“况且,你已经有三个月没去看过你女儿了。小杰也一个月没见到他爸爸了。”
“别拿孩子说事!你呢?上周的家长会你出席了吗?”
“我在精神上陪伴他们。”
“精神上?”张识冷笑,“就像你‘精神上’刷锅刷盆一样?”
这句话让两人同时愣住了。那是他们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孩子们不停地刷着锅盆。
张让的表情微微动摇:“你也做了那个梦?”
张识没有回答,但眼神已经承认。
短暂的沉默后,张让说:“无论如何,我要那辆车的一半所有权。”
“做梦!”
争吵迅速升级为推搡。在扭打中,张识的手掌被墙上的装饰划伤,鲜血直流。他盯着伤口,突然想起梦中宝马车标刺入手心的感觉,一阵寒意窜上脊背。
接下来的几周,兄弟俩的争斗愈演愈烈。他们雇佣了最好的律师团,媒体也开始报道这场豪门内斗。而更令人不安的是,两人都开始更频繁地梦见那两个孩子——他们的孩子,永远在刷着似乎永远刷不完的锅和盆。
一天深夜,张识在书房审查法律文件时接到前妻的电话。
“我真不敢相信你会这么自私!”前妻怒吼,“你知道吗,小美今天在幼儿园把所有的玩具碗盘都刷了一遍,说是‘帮爸爸干活’!”
张识愣住了:“她...怎么会?”
“她说是梦里看见的!张识,你到底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压力?”
挂断电话,张识第一次感到事情不对劲。巧合的梦是一回事,但孩子也做同样的梦?
第二天,张识意外接到张让前妻的来电,得知张让的儿子小杰最近也出现了类似行为——不停地刷洗玩具餐具。
一种莫名的恐惧驱使张识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定:他直接前往张让的住所,不带律师,不带保镖。
张让见到他时,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傲慢,而是带着同样的忧虑。
“小杰也梦见了。”张让直截了当,“他昨天问我:‘爸爸,为什么你和伯伯都不来帮我们刷锅?’”
两人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坐在了一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张识问,“为什么我们都做同样的梦?为什么孩子们也...”
“我查过一些资料,”张让犹豫地说,“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共享的梦境可能是集体潜意识的表现,尤其是当人们面临相似的情感压力时。”
“情感压力?”
“我们都在逃避抚养孩子的责任,不是吗?”张让苦笑,“我用宗教和精神追求做借口,你用工作和新的婚姻。”
张识沉默了。他想起自己已经错过了女儿的三次生日,两次幼儿园表演。而每次他都有完美的借口——商务旅行、重要谈判、新店开业...
“那锅和盆代表什么?”他最终问道。
“家务?责任?日常生活的琐碎?”张让推测,“我们都不想‘刷锅刷盆’,不想处理这些麻烦事。”
张识摇头:“不只是这样。在我的梦里,那些锅盆永远刷不干净,孩子们的手都刷红了,但还是不停地刷。”
一道灵光突然闪过张识的脑海。
“记得小时候吗?”他说,“妈妈生病后,我们俩不得不自己做饭、洗碗。我总是不愿意刷锅,你就骗我说,刷锅能练出像李小龙那样的肌肉。”
张让微微一笑:“然后你真的信了,抢着刷了整整一个月的锅。”
“直到我发现你每次都在我看不见的时候把锅偷偷弄脏。”
“那样你才会继续刷啊。”张让笑出声,但笑声很快消散。
两人同时意识到了什么。
“我们...我们在让孩子替我们‘刷锅’。”张识低声说。
那个周末,在律师的见证下,张识和张让达成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协议:他们决定共同保管那辆宝马车,并制定详细的使用时间表。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制定了一个共同抚养计划——每周四晚上,两家人必须共进晚餐;每隔一周的周末,兄弟俩要一起带孩子们出游。
第一次家庭聚会异常尴尬。孩子们面对突然变得亲密的父亲和伯伯显得不知所措。但随着一次次聚餐、出游,那种生疏感逐渐消融。
一个雨夜,张识开车送女儿回家。在等红灯时,他突然问:“小美,你还梦见刷锅吗?”
后座的女儿摇摇头:“好久没梦到了。现在梦里我和小杰在游乐园玩。”
张识感到心头一块大石落地。
他把车停在路边,转头认真地看着女儿:“爸爸很抱歉,以前太少陪你了。”
小女孩歪着头想了想,说:“没关系,爸爸。你现在经常陪我了。”
那一刻,张识明白了梦中那些永远刷不干净的锅盆意味着什么——那不是孩子们的责任,而是他和弟弟一直在逃避的家族情感与传承。当他们拒绝承担这些日常琐碎时,无形中就把负担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
一个月后,张识和张让一起开车去郊外,那辆引发争执的宝马车终于载着兄弟俩共同出行。途中,张让突然说:
“我昨晚梦到我们小时候了。记得吗,爸爸教我们开车的那天?”
张识点头:“你差点把车开进河里。”
“然后我们一起被爸爸罚刷一个月的锅碗瓢盆。”
两人相视而笑。
抵达目的地后,他们站在河边,看着夕阳西下。张识轻声说:
“我们差点为了一堆金属和回忆,毁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但我们最终醒了。”张让回应。
远处,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如同散落的星辰。而在两个家庭中,锅盆静静地待在橱柜里,等待着被使用,被清洁,然后被放回原处——完成它们应有的,而不是强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