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上的场景开始流转,展现出一段时日里的修行日常。
水清璃并未因初次问道崖的“冷遇”而退缩。他凭借着亲传弟子的身份以及沧溟老祖的青睐,拥有相当程度的自由。他时常前往云渺峰,依旧以“请教道法”为名,出现在王默可能出现的几个地方——传功阁外的青石小径,灵药园旁的静心亭,或是那片紫竹林的深处。
起初,王默对他的出现,反应与初次无异,依旧是那副冰冷漠然、视若无睹的模样。往往水清璃行礼询问,她或是不应,或是简短回以几个冰冷的字眼,便自行离去。
然而,水清璃的耐心仿佛无穷无尽。他从不因她的冷漠而流露丝毫不满或气馁,只是日复一日,如同细水长流,安静地出现在她附近,提出一个又一个关于修行、关于道法、甚至关于天地自然的问题。
渐渐地,变化开始以极其细微的方式显现。
一次,在静心亭旁,水清璃请教一个关于“水元之力与神识淬炼”的关联问题。王默本已起身欲走,听到他的问题,脚步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她没有回头,却站在原地,清冷的声音响起,不再是几个字的敷衍,而是清晰地阐述了近一刻钟,从原理到运用细节,甚至点出了几个容易陷入的误区,讲解之细致,堪比传功长老。
水清璃安静地听着,目光落在她清瘦的背影上,眼底深处有什么东西缓缓融化。他能感觉到,这份“细致”背后,并非仅仅是师叔对晚辈弟子的指导。
观影空间内,颜爵扇子轻点掌心:“哦?冰山似乎开始融了一角?”
情公主艾珍捧心:“啊啊啊!默默仙子明明就很关心水爷爷!说那么多!那么详细!”
对比随之而来。画面切换,一名云渺峰的内门弟子,仗着与王默同峰,鼓足勇气上前,询问一个关于剑法运转的问题。王默甚至连眼神都未曾偏移,只漠然吐出两个字:“自行体悟。”那弟子顿时面红耳赤,讪讪退下。
又一次,在传功阁外,另一位亲传弟子(非二师兄)试图与王默探讨阵法心得。王默直接无视,从其身边走过,仿佛对方只是一团空气,留下那名弟子尴尬地僵在原地。
而轮到水清璃时,哪怕他只是问一个看似基础的“灵气吐纳时,水属性能量在经脉中的最佳循环路径”,王默都会停下脚步,侧耳倾听(虽依旧不看他),然后给予极其详尽、甚至考虑到他体质特性(如本源之力)的个性化解答。有时,她还会因他的某个触及大道本质的提问,而多停留片刻,虽语气不变,但那解答的深度与广度,远超寻常指导的范畴。
这种差异,显而易见,莫说是水清璃本人,就连偶尔路过的其他弟子也隐隐有所察觉,看向水清璃的目光中充满了惊异与不解。为何这位冷若冰霜、对任何人都惜字如金的小师叔,独独对隐沧峰的这位水师兄如此……“耐心”?甚至可称得上是“倾囊相授”?
水清璃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清晰地感受到,在那层坚冰之下,有一股独属于他的暖流在悄然涌动。她解答时的语气依旧平淡,但她愿意为他花费时间与心神,愿意将那些珍贵的领悟细细拆解告知,这份“特殊”本身,就是最明确的信号。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问道。有时,他会静静地跟在她身后一段距离,陪她走过紫竹林的小径;有时,他会在她常去的灵泉边打坐,两人虽无交流,气息却仿佛在无声地交融。王默从未出言驱赶,也未曾加快脚步,似乎默许了他这种安静的靠近。
一次,夕阳西下,将云海染成金红。水清璃与王默一前一后,走在返回云渺峰主殿的山路上。水清璃望着前方那道沐在余晖中、仿佛随时会羽化登仙的孤影,忽然轻声开口,问了一个不再关乎修行的问题:
“师叔可知,何为永恒?”
王默的脚步未停,沉默了片刻,就在水清璃以为她不会回答时,她的声音随风传来,依旧清冷,却似乎带上了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缥缈: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星辰生灭……皆在轮回。唯‘此刻’感知,或可为真。”
她没有给出道法典籍中的标准答案,而是给出了一个带着个人体悟的回答。水清璃微微一怔,品味着“此刻感知”四个字,再看她沐浴在落日最后的余晖中的侧影,心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填满。
她并非全然无情。她的情感,她的温度,只是被深深地、小心翼翼地隐藏了起来,唯独在他面前,会透过这冰冷外壳的缝隙,泄露出一丝半缕独属于他的“寻常”与细致。
光幕将这一幕幕清晰的对比,以及两人之间那无声的、特殊的默契,完整地呈现出来。所有人都能看出,王默对待水清璃的方式,与对待其他任何人,包括那位殷勤的二师兄,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份“特殊”如此明显,却又被王默以极度克制的方式约束在“问道解惑”的框架内,更显得珍贵无比。
冰公主韩冰晶看着光幕中兄长虽然依旧清冷,但眉眼间那几乎难以察觉的柔和,心中了然。哥哥定然已经感受到了那份独一无二的对待。这无声的柔情,正是未来那句“对你我的唯一柔情只给你”的最好铺垫与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