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面时,成毅带来的是一份片场日常的“观察报告”。
“昨天拍一场师徒诀别的戏,”他坐在沙发上,双手比划着,语气里带着一种分析案例般的认真,“老演员的手搭在我肩上,很用力。按照以往,我会完全沉浸进去,感受那份沉重。”
他顿了顿,看向林知意:“但这次,我分出了一小部分注意力,感受我自己肩膀的真实触感,感受摄影棚里的冷气,甚至余光里场务移动的影子。”
“然后呢?”林知意引导着。
“很奇怪,”他眼神里带着思索,“我依然在戏里,那份悲伤是真的,但……好像有了一个透明的罩子,隔开了一部分。导演喊卡之后,那种被掏空的感觉,比以前轻了很多。”他顿了顿,寻找着准确的描述,“像是……从一条湍急的河里,走上了一座桥。还在水面上,但没有被完全淹没。”
林知意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是非常出色的‘元认知’能力运用。你在体验情绪的同时,观察着自己体验情绪的过程。这正是在建立一种健康的心理边界,是避免过度消耗的关键。”
她顺势引入新的概念:“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心智化’能力——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与之保持反思性距离。你天生拥有极强的共情能力,这是你作为演员的天赋,但也可能是你的陷阱。而现在,你正在学习如何驾驭它。”
成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林知意话锋一转:“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将这种新的能力,应用到上次那个让你感到困扰的‘亲密场景’中?”
成毅的身体几不可查地绷紧了一瞬,但没有像之前那样立刻表现出抗拒。他沉默着,像是在内心权衡。
林知意没有催促,只是将那个米色的抱枕再次放在两人之间。
“不是要你立刻克服什么。”她的声音平稳而可靠,“只是一个观察练习。就像你观察那份师徒之情一样。当‘排斥感’出现时,试着不去评判它,也不被它裹挟,只是像一个研究者一样,好奇地观察它——它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是什么样的感觉?是冷是热?是紧绷还是刺痛?”
成毅的目光落在抱枕上,呼吸渐渐放缓。他闭上了眼睛。
林知意用引导语帮助他放松,然后轻声说:“现在,想象那个需要拍摄亲密戏份的场景,仅仅是想象。当任何不适感出现时,将你的注意力,像探照灯一样,温和地投向它,只是观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成毅的眉心渐渐蹙起,呼吸略微急促,左手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
“我……感觉到了,”他声音有些紧绷,“在胃部……有点发冷,发紧。”
“很好,只是观察它,像看云朵飘过一样。”林知意的声音如同锚点,稳定着他的意识,“它有没有形状?颜色?”
“……灰色的,一团。”他艰难地描述着。
“允许它存在。然后,慢慢将你的注意力,分出一部分,转移到你的脚底,感受鞋子支撑地面的感觉。”
成毅的呼吸逐渐平稳下来,紧攥的手也慢慢松开。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额角有细汗,但眼神是清明的,甚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它还在,”他指了指自己的胃部,“但……好像没那么可怕了。我知道它在那里,但我也知道,我还能感觉到别的。”
这一次,他没有去拥抱那个抱枕,但他伸出手,用指尖非常轻、非常快地触碰了一下抱枕的边缘,像蝴蝶点水。
然后,他抬起眼,看向林知意,嘴角牵起一个极淡、却真实存在的弧度。
“林医生,”他说,“我觉得,那座桥……好像更结实了一点。”
林知意看着他眼中那微弱却坚韧的光,和他嘴角那抹几乎难以察觉的、代表着“自我掌控感”回归的笑意,她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那是一种超越了专业范畴的,为她见证的成长而感到的由衷触动。
她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点了点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成先生。你正在重新拿回你情绪和感受的主导权。”
诊疗结束时,成毅主动将抱枕放回了原位,动作自然。
他离开后,林知意没有立刻开始记录。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他那辆熟悉的保姆车汇入车流。
她抬起手,轻轻按在自己的胸口。那里,因为看到他那个小小的、尝试性的触碰和那抹真实的微笑,而残留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温热的余韵。
她微微蹙眉,试图用专业的框架去分析自己此刻的反应——这是对来访者取得进展的正常欣慰,是共情能力的自然反馈……
但心底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提醒她,那圈涟漪,似乎已经开始扰动更深层的水流。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打开档案,笔尖悬停片刻,最终落下的,依旧是客观专业的记录:
治疗进展:成功引导运用‘心智化’及‘正念观察’技术处理潜在亲密场景引发的焦虑,来访者初步体验到对负面身体感受的掌控感,并主动进行轻微安全接触尝试,自我效能感提升。
注意:需密切关注治疗联盟强度,维持专业边界。
写完最后一句,她的笔尖在“专业边界”四个字上,若有似无地停顿了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