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裹着寒风落下时,时光书屋的窗台上堆起了厚厚的信纸和信封。乡村的孩子们趴在桌上,手里攥着笔,面前摆着一小袋炒瓜子——这是要给城里小伙伴写“跨城书信”,把冬天的暖意和新年的期待,都装进信封里。宋亚轩坐在旁边,帮识字少的孩子念城里伙伴之前的来信;马嘉祺则裁了些彩纸,教大家折成向日葵形状的书签,要夹在信里;丁程鑫举着相机,拍下孩子们皱着眉头想句子、又突然笑出声的模样,轻声说:“这些瞬间,比信里的字还珍贵。”
“我要写李爷爷教我们堆雪人的事!”阿明握着笔,一笔一画地写,还在信纸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雪人,雪人手里捧着瓜子。城里的小雨之前在信里说想看雪,他特意把雪人画得格外大,旁边还写着“等你冬天来,我们一起堆”。宋亚轩凑过来,帮他在雪人旁边添了把吉他:“这样就像我们一起在雪地里唱歌啦。”孩子们纷纷效仿,有的在信里画麦秸画图案,有的抄上几句熟悉的歌词,还有的把晒干的向日葵花瓣夹进信笺,说要让城里伙伴闻到“夏天的味道”。
马嘉祺把孩子们写好的信一一收齐,和大家一起装进信封。每个信封上都贴着孩子们自己画的邮票——有的画着跨城的公路,有的画着飞在天上的信鸽,还有的画着两片连着的向日葵田。丁程鑫找来了红色的蜡绳,教大家把信封捆成小束,还在绳结上系了颗炒瓜子:“这是‘友谊的小记号’,看到瓜子就知道是我们的信。”村里的张奶奶也来帮忙,给每个信封上盖了个小小的“福”字印章,笑着说:“盖了福字,信里的祝福就更灵啦。”
寄信的那天,雪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村口的邮筒上。孩子们排着队,小心翼翼地把信投进邮筒,像是在投递一份珍贵的宝藏。阿明投完信,还趴在邮筒上听了听,说:“希望信能快点飞到城里。”宋亚轩弹起吉他,唱了段新编的《寄信谣》:“雪落邮筒旁,信笺带着香,越过山和水,送到你手上。”孩子们跟着哼唱,歌声飘在雪地里,把寒冬都暖了几分。
一周后,城里的回信准时到了。乡村的孩子们围在时光书屋,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里面除了写满字的信纸,还有城里伙伴做的小手工:小雨折了只纸鹤,翅膀上画着城里的向日葵花坛;另一个城里孩子寄来一张照片,照片里是用瓜子壳拼的“友谊”两个字。大家一边读信一边分享手工,宋亚轩把照片贴在时光墙上,马嘉祺则把纸鹤挂在窗户上,丁程鑫笑着说:“以后我们的时光墙,要变成‘跨城友谊墙’啦。”
夕阳把雪地里的脚印染成金色时,孩子们还在讨论明年的计划。有的说要在春天一起种新的向日葵,有的说要办一场更大的“双田音乐会”。宋亚轩弹着吉他,马嘉祺和丁程鑫跟着合唱,歌声混着信笺的墨香,飘在满是暖意的时光书屋里,也飘向了远方的城市——他们知道,不管冬天有多冷,这份藏在信里的友谊,会像向日葵一样,永远朝着温暖的方向生长。
作者有话说
写这一章时,总被“慢下来的心意”打动——不是即时的视频连线,而是一笔一画的书写、小心翼翼的包装,是等着信笺跨越山水的期待。这种“慢”里藏着最纯粹的真诚:我愿意花时间想你,愿意把冬天的小事写进信里,愿意让信封带着瓜子香和祝福,慢慢飞到你身边,这份郑重,比任何快速的问候都更戳人心。
其实“跨城书信”不只是传递消息,更是他们“友谊的定格”。信里的字、夹着的花瓣、手工做的纸鹤,都是时光留下的痕迹,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的见证。从春天的幼苗到冬天的书信,一年的陪伴里,他们的友谊早已不是“偶尔的约定”,而是“长久的牵挂”,是不管距离多远,都愿意把彼此放进生活里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