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风里的寒意彻底散了。清晨推开窗,最先撞进鼻息的是泥土的腥甜,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草香——那是春天最鲜活的味道。孩子们挎着竹篮往花田跑,脚步踩在湿润的田埂上,留下一串带着泥点的脚印。
“快把塑料膜掀开!”马嘉祺扛着竹竿走在最前面,语气里满是急切。经过一整个冬天的酝酿,花田的“冬被”早该拆了。阿明和丁程鑫拽着塑料膜的两角,顺着田埂慢慢拉,沾了潮气的塑料膜有些沉,两人脚步迈得又稳又慢,生怕蹭到底下的泥土。等塑料膜全部掀开,眼前的景象让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原本枯黄的稻草下,密密麻麻冒出了嫩绿色的芽尖,有的刚顶破泥土,带着点点褐黄的泥星;有的已经长出两三片小叶,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风一吹,露珠滚落在土里,像是给新苗浇了次水。
“我的天,比去年长得还密!”阿明蹲下来,手指轻轻碰了碰一片小叶,叶片软乎乎的,像刚出生的小猫爪子。小雨赶紧拿出“花田成长册”,铅笔在纸上飞快地画着:“要把每一片小芽都记下来,还要标上今天的日期,这是它们‘正式见面’的日子。”宋亚轩则从竹篮里拿出小剪刀,小心翼翼地剪掉缠在芽尖上的稻草:“这些稻草会挡住阳光,得把它们清理干净,让新苗好好晒太阳。”
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抱着她的陶土小盆跑过来,脸上满是欢喜:“你们看!我的花籽也发芽了,长出了两片小叶子!”她把小盆放在花田边,像是要让自己的小芽和花田的新苗比一比。马嘉祺凑过去看了看,笑着说:“等它再长高一点,我们就把它移栽到花田边,让它和大家一起长大。”小女孩用力点头,蹲在旁边,学着大家的样子,轻轻给小芽浇了点水。
张奶奶提着水桶和小铲子走过来,桶里装着腐熟的羊粪肥。她教孩子们把肥料撒在苗间的空地上,又用小铲子轻轻翻松泥土,让肥料和泥土混在一起:“这是给新苗的‘早餐’,吃了就能长得又高又壮,夏天才能开更多的花。”孩子们跟着学,阿明撒肥料的时候没掌握好量,撒多了一点,他赶紧用小铲子把多余的肥料拨到旁边,嘴里念叨:“新苗可不能吃太多,会撑到的。”大家听了都笑起来,田埂上的笑声伴着春风,飘得很远。
中午的时候,太阳升得老高,晒得新苗的叶子更加翠绿。孩子们坐在田埂上,分享着带来的馒头和咸菜。小雨突然指着远处喊:“你们看,有蜜蜂!”大家抬头望去,几只蜜蜂在花田上空盘旋,像是在寻找最早开放的花。丁程鑫笑着说:“蜜蜂都来了,说明春天真的到了,再过不久,我们的花田就要开花啦。”
傍晚回家时,大家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花田,确认每一株新苗都能晒到太阳、喝到水。阿明走在最后,回头望了一眼花田,夕阳下,嫩绿色的新苗随风轻轻晃动,像是在和他们挥手告别。他心里悄悄盼着,盼着这些新苗快点长高,快点开出五颜六色的花,到时候,又能和伙伴们一起,在花田里奔跑、欢笑了。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写“生长”,把春风里的生机藏进新苗的每一片嫩叶里,把对成长的期待融在每一次施肥、每一次浇水的动作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照料,却比任何描绘都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其实最动人的从来不是“花开时的绚烂”,而是“生长过程中的坚韧”——是芽尖顶破泥土时的倔强,是叶片迎着阳光舒展的勇敢,是孩子们小心翼翼照料时的专注,也是张奶奶手把手教施肥时的温柔。这些细碎的坚韧凑在一起,就成了比花田更珍贵的“生命力”。
生活里的成长,往往也像花苗一样悄无声息。我们或许不会每天都看到自己的变化,但就像新苗在夜里悄悄长高,我们也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慢慢变得更好。不必急着追求结果,就像照料花苗那样,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耐心等待每一次成长,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像花田的新苗一样,迎着阳光,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