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得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一片片金黄的落叶飘落在花田边,像铺了一层柔软的地毯。小女孩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把落叶捡起来,夹进“夏日记事本”里——这是她这个秋天在花田待的最后一周,下周就要跟着爸爸妈妈回城里上学了。
“真舍不得这片花田呀。”她轻轻抚摸着已经结籽的波斯菊,花瓣虽然有些枯萎,却依然倔强地朝着太阳。阿明拿着一个小布口袋走过来,里面装着满满的花籽:“这是今年波斯菊和向日葵的种子,你带回去,明年春天在城里种,等开花了,就像花田跟着你走了一样。”
小雨把一本厚厚的相册递过去,封面是用晒干的枫叶做的:“这里面都是我们这两个月拍的照片,有你在花架下看书的样子,有我们一起摘槐花的样子,还有张奶奶做花糕的样子。”丁程鑫和马嘉祺则抬来一个小小的木盒子,里面装着几个陶土做的小摆件,是大家一起捏的——有花田、有老槐树,还有五个手拉手的小人。
“这次不许哭啦。”宋亚轩揉了揉小女孩的头发,笑着说,“我们还有‘夏日记事本’呢,每天都能写想对彼此说的话,比写信还方便。”小女孩点点头,眼眶却还是红了,她从布包里拿出五个小小的平安符,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波斯菊:“这是我跟妈妈学绣的,给你们每人一个,就像我一直在陪着你们一样。”
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张奶奶端来一盘刚烤好的栗子糕,甜香混着秋桂的味道,飘满了整个花田。“明年春天,等栗子树发芽,你们再一起回来种花。”张奶奶笑着说,手里给每个孩子都递了一块糕。小女孩咬了一口栗子糕,甜糯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和去年秋天的花糕一样,都是家的味道。
离别的前一天,孩子们一起在花田边种了一颗小树苗,是一颗桂花苗。“等这棵树开花的时候,我们就又能见面啦。”丁程鑫用小石子在树旁画了一个圈,“我们每年都来给它浇水,看着它长大。”小女孩伸手摸了摸树苗的枝干,轻声说:“我会在城里给我的花籽浇水,也会在日记里写它的样子,等明年回来,我们一起看它长多高。”
离开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已经在老槐树下等着了。小女孩抱着装满花籽的布口袋,手里攥着平安符,一步三回头地往村口走。“记得写日记呀!”阿明喊着,挥了挥手里的平安符。小女孩停下脚步,用力点头:“我会的!等桂花树苗开花,我一定回来!”
汽车驶远了,孩子们站在老槐树下,看着车影消失在路的尽头。阿明蹲在桂花苗旁,轻声说:“我们会好好照顾你的,等小主人回来。”小雨翻开“夏日记事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今日送友归城,待来年桂花开,再聚花田。”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写的是“重逢后的再离别”,没有第一次别离时的眼泪汪汪,只有藏在花籽、相册和平安符里的牵挂,还有关于桂花树苗的新约定。原来真正的情谊,早已把“离别”变成了“下一次重逢的期待”。
其实离别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再见面的约定”——是装满花籽的布口袋,是绣着小花的平安符,是一起种下的桂花苗,这些带着温度的约定,把“再见”变成了“暂时的分开”,让每一次离别,都成了下一次重逢的铺垫。
生活里的离别总是循环往复,就像四季更迭、花叶枯荣,但只要心里装着“再见面”的约定,那些分开的日子就有了盼头。就像孩子们的约定,从波斯菊到向日葵,从书信到日记,再到桂花树苗,每一个约定都在时光里生根,让情谊在一次次别离与重逢中,变得越来越深厚。原来最好的相处,就是把每一次离别都当成“未完待续”,相信总有一天,会在花开的时候,再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