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院中的青石板缝里积了浅浅的水洼,倒映着枝头愈发稀疏的槐叶。残存的金绿叶片被洗得发亮,风过时,不再是簌簌的轻响,而是带着几分干脆的“嗒嗒”声,落在水洼里,漾开一圈圈细碎的涟漪。枝头的槐果串已所剩无几,只留下几串干瘪的空荚,在风里轻轻晃荡,像是在回味不久前那场热闹的送别。
小雨一早便揣着“槐果册”蹲在槐树下,指尖轻轻拂过枝桠上挂着的空布袋。那些曾装满槐果籽的棉布袋,经了雨打风吹,边角微微起皱,系在袋口的彩色卡片却依旧鲜艳——小女孩画的小槐树沾了些雨珠,反倒像是冒了层新绿;小男孩笔下的燕子,翅膀旁的字迹虽有些模糊,“记得回家的路”几个字仍清晰可辨。她小心翼翼地将布袋从挂钩上取下,按顺序放进竹篮,又翻开册页,对着去年此时的空袋照片比对,在新的页脚写下:“2024年秋,燕群南迁后第七日,空布袋六只,卡片完好。”
马嘉祺正和丁程鑫在槐树下翻整土地。“得把落下的槐叶埋进土里,明年开春就是好肥料。”丁程鑫握着小锄头,将散落在树根周围的槐叶归拢成堆,马嘉祺则蹲在一旁,把叶片轻轻埋进翻松的土壤里。两人动作放缓,不像往日劳作时那般利落,时不时抬头望向枝头空荡的燕巢,相视一笑——前些日子孩子们围着竹筛挑拣槐果籽的喧闹,燕群低空盘旋的啾鸣,仿佛还在院子里回荡。
阿明扛着梯子来到槐树下,手里攥着几卷麻绳和防水油布。“得给燕巢挡挡风雪。”他踩着梯子爬上枝干,仔细查看每一个燕巢的结构,先用软毛刷拂去巢里残留的绒毛和碎屑,再将裁剪好的油布轻轻盖在巢顶,用麻绳细细固定。阳光透过枝叶缝隙落在他手上,他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易碎的珍宝,“去年有个巢被大雪压塌了,今年提前做好防护,等明年燕子回来,就能直接住。”小雨举着“槐果册”站在梯下,认真记录着每个燕巢的防护情况,还让阿明把盖好油布的燕巢拍下来,贴在对应去年燕巢照片的旁边。
午后的阳光驱散了雨雾,宋亚轩搬来石桌,将孩子们前几日留下的祝福卡片副本一一铺开。他找出彩笔和透明胶,和闻讯赶来的小男孩、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一起,把卡片仔细贴在“槐果册”的空白页上。“你看,这是我画的燕子!”小男孩指着卡片上展翅的图案,兴奋地给小雨讲起当时画卡片的心情;小女孩则摸着自己画的小槐树,小声说:“等明年春天,槐树长新叶,燕子就会跟着槐花香回来吧?”宋亚轩笑着点头,帮他们在卡片旁写下各自的名字和日期,“这样等明年翻看,就能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整理册页的样子。”
夕阳西下时,“槐果册”已经被填得满满当当。阿明把白天拍的燕巢防护照、埋槐叶的场景照一一贴进册中;丁程鑫在空白处画了棵光秃秃的老槐树,旁边标注“冬前养护,静待春归”;马嘉祺则写下一行小字:“燕去巢仍在,槐叶藏暖意”。孩子们围坐在石桌旁,轮流翻看厚厚的册页,从春天新抽的槐芽,到夏天繁盛的绿荫,再到秋日金黄的告别,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卡片,都像是一颗藏在时光里的暖珠,串联起整个院子与燕群、与孩子们的故事。
暮色渐浓,槐树枝头最后一片金叶缓缓落下,落在“槐果册”上。小雨小心翼翼地将叶片夹进册页间,轻轻合上册子,对伙伴们说:“我们把册页收好吧,等冬天下雪的时候,再来翻看,就像和燕子、和槐树一起过冬啦。”大家点点头,一起将“槐果册”放进屋里的木柜中,仿佛将一整个秋天的温暖与约定,都妥帖地珍藏进了时光的怀抱里。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的“冬前守巢”,是褪去热闹后的温柔沉淀,是将秋日告别化作具体的守护行动。如果说上一章的送别是带着期许的仪式,那这一章里,埋槐叶、护燕巢、整理“槐果册”的点滴,便是把这份期许落进了日常的时光里。
没有了燕群的啾鸣与孩子们的喧闹,院子里的时光似乎慢了下来,但每一个动作都藏着郑重的惦念——为燕巢盖上油布,是怕风雪惊扰了它们“预留”的家;将槐叶埋进土里,是为槐树积蓄来年抽芽的力量;整理“槐果册”,则是把关于相遇与告别的记忆,细细封存。这份守护无关轰轰烈烈,却在细微处藏着最长久的约定:我们不必时刻提及重逢,只需在每个季节里,为彼此留下一份妥帖的等待。
就像冬日的槐树看似沉寂,根系却在土壤里默默积蓄力量;空荡的燕巢虽无人居住,却因一层油布的守护而充满暖意。生活中的许多约定,不正是这样在平淡的守护中慢慢成形吗?不必急于兑现,只需在时光流转里,认真做好每一件与约定相关的小事,便已是对重逢最好的期盼。等冬日的雪落满枝头,等春风再拂过院墙,那些藏在“槐果册”里的记忆、护在油布下的燕巢,定会迎着槐花香,迎来熟悉的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