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枭雄争锋传
本书标签: 古代  军事  历史军事     

红绸缚虎锁金笼 喜宴藏锋困蛟龙

枭雄争锋传

诗曰:

"金锁玉链锁蛟龙,红妆笙鼓掩刀弓。

筵前笑饮合卺酒,帐后谁闻虎啸风?"

---

却说袁丕北伐幽州黄冈,两军鏖战经月,互有胜负,终是难分高下。眼见粮秣消耗日巨,士卒疲敝,袁丕审时度势,决意暂且罢兵,引军退回邺城。归途之上,他端坐马背,目光沉凝。北地烽烟暂熄,心中那“金锁玉链”之策却愈发清晰炽热。

甫一入城,未及卸甲,袁丕便召心腹重臣密议。

“征战之事,暂且放下。邺城之内,潜龙在渊,不可不防!”袁丕手指轻叩案几,目光扫过肃立的朱愚,“先生前番‘三重金锁链’之计,深得吾心。如今时机已至,当行其一——联姻锁蛟!”

郭啸亦道:不必只行一策,流言铸牢之策,可于婚上进行,只需等到婚宴喧嚣时……

袁丕抚掌大笑:“正合吾意!传令下去,三公子袁胜,聘娶殷景之妹殷瑛!此乃我袁氏天大喜事,当倾邺城之力,操办得锣鼓喧天,笙歌动地,务使九州侧目!”

朱愚躬身,眼中混沌早已散去,精光内蕴:“主公英明!此乃固本安内之要着。婚典务必极尽隆重,使天下皆知袁公恩义,亦令殷景名分早定,枷锁加身!”

---

诏令既下,邺城为之沸腾。冀州府库大开,金帛如流水般淌出。红绸彩缎,自州牧府邸一路披挂,直延伸至邺城西门外的“奋威营”辕门。沿途街巷,悬灯结彩,户户皆领喜钱米肉,一时满城皆言袁公仁厚,恩泽广被。

婚期定在仲秋吉日。是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州牧府邸,早已是:

琉璃瓦映日生辉,朱漆门张灯结彩。庭前甬道铺猩红毡,阶下廊柱缠金丝绦。笙管笛箫,奏百鸟朝凤之音;钟鼓铙钹,响动地惊天之声。宾客如云,冠盖相属,皆是冀州文武重臣、邺城豪族名流,更有四方使者闻讯来贺,府门外车马填塞街衢。

袁丕高踞主位,身着紫蟒锦袍,头戴七旒冕冠,满面红光,顾盼自雄。他左右顾盼,对身旁侍立的朱愚低笑道:“先生且看,此等气象,可配得上‘锁蛟’二字乎?”

朱愚垂首,嘴角微不可察地牵动一下:“袁公恩威并施,此锁已成。殷景纵有冲天之志,今日之后,亦当俯首帖耳。”

少顷,鼓乐声愈发高亢嘹亮。司礼官高唱:“吉时已到——新妇出阁!”

只见内堂珠帘轻挑,环佩叮咚。新妇殷瑛,身着繁复华美的玄纁礼服,头覆大红销金盖头,在两位盛装命妇搀扶下,莲步轻移,缓缓而出。虽不见真容,然身姿窈窕,气度沉静,隐有大家风范。

几乎同时,新郎袁胜亦自侧厅步出。此子年方弱冠,确如朱愚所言,面容温厚,眉眼间尚带几分少年稚气。他身着同色系新郎礼服,玉带束腰,金冠压发,倒也显得英挺。只是面对这盛大场面,难免有些局促,眼神不时瞟向主位的父亲。

袁丕见状,心中更定。此子温良,正合其用。

“请——新妇兄长,奋威校尉殷景大人,为新人执礼!”司礼官再唱。

话音落处,堂下宾客目光齐刷刷投向一侧。但见殷景昂然而出,一身簇新校尉戎装,腰悬佩剑。他身姿依旧挺拔如松,八尺之躯在满堂华彩中更显英武。只是那刚毅的面容上,此刻却像是覆了一层薄冰,虽极力维持平静,眉宇间那丝挥之不去的沉郁与紧抿的唇角,却透出刀刻般的挣扎。他目光扫过盛装待嫁的妹妹,再掠过那温顺却陌生的妹夫袁胜,最后落在主位袁丕那看似和煦实则洞悉一切的笑容上,胸膛几不可察地起伏了一下。

他深吸一口气,大步上前,依照古礼,先向袁丕及在场尊长深施一礼,旋即转身,面向新人。自有司仪捧上盛着玉雁(象征忠贞不渝)、玄纁束帛(聘礼象征)、合卺葫芦(剖开葫芦盛酒,夫妇共饮,象征同甘共苦)的漆盘。

殷景伸出双手,那双手曾握过青徐十万雄兵令旗,此刻却稳稳地、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僵硬的庄重,捧起那对温润的玉雁,递到袁胜手中。袁胜连忙躬身接过,口中讷讷称谢。

“礼成——!新人拜天地高堂,夫妻交拜!”司礼官声若洪钟。

鼓乐齐鸣,声震屋瓦。殷景立于一侧,看着妹妹与袁胜在万众瞩目下行礼如仪。红烛高烧,映得满堂生辉,也映得他眼底深处那簇不甘的火焰,明灭不定。每一次叩首,都仿佛有无形的锁链在他身上又紧了一分。宾客的喝彩声浪如潮水般涌来,听在他耳中,却像是战场上金铁交鸣的遥远回响。

礼毕,盛筵大开。水陆珍馐,罗列满案;琼浆玉液,倾注金樽。袁丕意气风发,举杯邀饮,满座宾客皆起身称贺,谀词如潮。

“恭贺袁公!贺喜三公子!此乃天作之合,袁氏与殷氏,从此亲上加亲,共襄盛举!”

“殷校尉得此佳婿,袁公得此良姻,真乃邺城佳话,冀州之福!”

“殷小姐温婉贤淑,三公子少年英才,珠联璧合,天赐良缘啊!”

袁丕哈哈大笑,连饮数杯,目光不时扫过席间沉默饮酒的殷景,朗声道:“明远吾兄!今日令妹出阁,嫁入我袁氏门庭,你我两家,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矣!来,满饮此杯!”他亲自斟满一金盏,由侍者捧至殷景面前。

殷景起身,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金盏。酒液晃荡,映出他眼中复杂难明的光芒。他抬眼,迎上袁丕看似热切实则深不可测的目光,再环顾满堂带着探究、恭维或幸灾乐祸的眼神,最后定格在远处妹妹盖头下隐约可见的轮廓上。他喉结滚动,似有千钧重物压在心头,终是高举金盏,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袁公厚恩,景……铭感五内!舍妹得配良缘,亦是殷氏之幸!此酒,”他一仰头,烈酒如刀,直贯喉肠,“敬袁公!愿两家永结秦晋之好!” 酒入愁肠,更添三分灼痛。他放下空杯,手背上青筋隐现。

袁丕满意颔首,笑容愈发灿烂:“好!好一个永结秦晋!从今往后,殷兄弟便是我袁氏肱骨,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奋威营诸事,还望兄台多多费心,为我冀州,练就一支无敌劲旅!”话语亲切,却字字如钉,将那“奋威校尉”的虚名与练兵之责,牢牢钉在殷景身上。

婚宴喧嚣,正当众人酒酣耳热之际,谋士郭啸忽从席间起身,声音洪亮,压过了丝竹余音:“主公!今日大喜,本不该扫兴。然北征将士归营未久,防务不可松懈!幽州黄冈虽退,其心未死,我军当早作绸缪,岂可尽沉湎于宴乐乎?”

此言一出,满堂霎时一静。袁丕面上笑容未变,眼中却闪过一丝了然与赞许,当即佯作不悦,摆手朗声道:“郭先生!此乃小儿百年好合之良辰,满座高朋共庆之吉时!军事之情,容后再议!今日这婚宴之上,诸位只管——”他高举金樽,声震屋宇,“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不醉不归!”

他目光转向郭啸,带着几分佯怒的责备,却又隐含深意:“郭先生忧心军务,本是忠心,然打乱这婚宴喜庆,实该小惩!念在吉日,便罚你率本部亲兵,即刻出府,快马加鞭,持我喜帖,邀邺城父老,凡受过我袁氏米肉喜钱之户,皆可入府共沾喜气!半个时辰内,我要见此庭中,添百桌欢宴!”

“是!”郭啸心领神会,抱拳领命而去。

不多时,州牧府中门大开。郭啸率轻骑持帖,穿街过巷,叩响一户户家门。邺城百姓才领了厚厚喜钱米肉,此刻又闻能入州牧府观礼饮宴,无不惊喜交加,奔走相告。

须臾间,扶老携幼者如潮水般涌来。府中仆役早有准备,迅速添置席案,奉上简朴足量酒食。一时间,原本华贵的主厅庭院,更添了无数布衣身影,人声鼎沸,笑语喧天,真正是全城同庆!无数百姓对着高座上的袁丕遥遥叩拜,口中感念“袁公仁德”、“恩泽万民”之声不绝于耳。这万民称颂的洪流,裹挟着酒气与喧嚣,重重拍打在沉默饮酒的殷景心头,将那无形的舆论枷锁,夯筑得更加坚不可摧!

直至深夜,笙歌渐歇,宾客尽欢而散。新人被送入洞房,红烛摇曳,映着未知的将来。殷景独自步出那金碧辉煌、余温尚存的喜堂,夜风微凉,吹拂着他滚烫的面颊。他回首望向那灯火通明的州牧府,听着邺城街头“袁公厚恩”等词……

他立于阶前,身影在巨大的宫灯下拉得老长,孤寂如荒野独狼。良久,一声低沉压抑、几不可闻的的叹息,消散在邺城秋夜微凉的空气中。金锁已成,玉链加身,这看似繁华似锦的亲缘纽带,实则是将他这头失地猛虎,牢牢困锁于冀州精心打造的华美囚笼之内!

---

正是:

"红烛高烧掩寒锋,笙歌鼎沸锁蛟龙。

姻亲结成金锁链,虎啸邺城夜风中"

上一章 袁丕问计困浅龙 毒蛇急攻取上庸 枭雄争锋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施终策锁链大成 见合肥陆观急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