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对象:常惑(女性,17岁,同班同学)
观察周期:自2023年9月12日(图书馆初次交互)起,至10月18日(第四次“非逻辑干扰测试”)止。
分析员:周止一
1.0 摘要:
目标对象常惑,在初始接触(图书馆电脑崩溃事件)后,行为模式出现显著异常。其主动交互频率、非逻辑行为发生率远高于普通同学平均值,且行为动机难以用常规社交模型解释。本报告旨在系统记录并初步分析其行为模式,评估其作为“人类非理性行为”研究样本的潜在价值。
2.0 行为记录与初步分类:
2.1 高频次、低效率接触行为:
· 实例A(9月15日): 以一道存在明显逻辑断层(故意忽略摩擦力)的物理题发起询问。经评估,该错误不符合其日常解题能力水平(参见其近期物理测验成绩:92分)。行为动机存疑,疑似“测试”或“寻求关注”。
· 实例B(9月20日至今): 平均每日发起非必要对话3.7次,内容涵盖天气、食物偏好、对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等,信息熵极低。
· 结论: 该行为违背社交效率原则,其时间投入与信息/价值产出不成正比。
2.2 秩序干扰行为:
· 实例C(10月13日,大扫除): 故意破坏工具排列秩序,并在后续“修复”中人为制造更大混乱。观察到其在此过程中,面部微表情分析显示“愉悦”指数升高。
· 实例D(常态化): 频繁在本人进行有序活动(如阅读、整理笔记)时进行打断。
· 结论: 该行为表现出对“秩序”本身的挑战倾向,并从“混乱”结果中获得正反馈。动机可能源于好奇心或某种未被定义的娱乐需求。
2.3 强感性刺激输入行为:
· 实例E(10月18日,午休): 强行共享高分贝、不和谐音频(归类为“重金属摇滚乐”)。该行为引发生理性不适(心率瞬间提升15%,皱眉肌收缩),且其声称此行为目的在于“释放压力”。此说法与生理学原理相悖。
· 结论: 目标对象对感官刺激的耐受度与偏好存在巨大个体差异,且其动机描述与客观效果矛盾,凸显其行为逻辑的非理性特征。
3.0 动机假设与价值评估:
3.1 动机假设:
· 假设A(娱乐驱动): 将观察者(本人)视为娱乐对象,其非逻辑行为旨在获取乐趣。此假设能较好解释其“愉悦”情绪与干扰行为的关联性。
· 假设B(社交学习): 目标对象可能缺乏高效的社交技能,试图通过非标准化的互动进行探索。但此假设无法解释其行为中的明显“故意”成分。
· 假设C(研究目的): 极小概率事件。不排除目标对象同样将本人视为观察样本的可能性。需更多数据验证。
3.2 研究价值评估:
· 独特性: 目标对象的行为模式在现有观察样本中属于极端案例,提供了大量关于人类“非理性”、“感性驱动”行为的鲜活数据。
· 数据密度: 在短时间内产生了高频率、多类型的非标准交互,数据采集效率极高。
· 挑战性: 其行为动机难以用现有模型解析,对完善“人类行为预测算法”构成良性挑战。
· 结论: 目标对象常惑具有极高的持续观察与研究价值。其行为如同一段无法被现有杀毒软件识别的、活跃的“异常代码”,理解其运行机制,可能对理解更广泛的人类情感与非逻辑决策具有突破性意义。
4.0 后续观察计划:
· 短期(1-2周): 维持当前互动模式,不主动规避其“干扰测试”,持续收集数据。尝试在其进行非逻辑行为时,直接询问动机(尽管其回答可信度需谨慎评估)。
· 中期(1个月内): 分析其行为模式是否具有规律性或触发条件。尝试引入受控变量,观察其反应。
· 长期(未定): 评估建立更稳定、可持续的近距离观察渠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报告生成完毕。
—— 周止一
周止一放下笔,将刚刚手写完的报告内容,逐一录入电脑中一个加密的文件夹。屏幕上冷白的光映着他没什么表情的脸。
他回想起常惑强行给他塞耳机时,那双亮得惊人的眼睛里闪烁的、名为“恶作剧得逞”的光芒;回想起她打乱扫帚后,嘴角那抹压抑不住的上扬弧度。
这些充满感性的、混乱的、甚至有些“烦人”的瞬间,被他的大脑冷静地分解、归类、贴上标签,变成了数据库里一行行客观的记录。
他无法理解她行为背后的“乐趣”何在,但这并不妨碍他认可其作为研究样本的价值。
关上电脑,教室外传来常惑和她的朋友林筱筱笑闹着远去的声音,清脆,有活力,像一串无法被捕捉的杂音信号。
周止一平静地收拾好书包,步伐精确地走向图书馆。
对于这段异常的“人机交互”,他暂时得不出逻辑闭环的结论。但有一点他可以确定:
这个名为常惑的变量,已经成功地在他的世界里,创建了一个持续运行、无法被轻易终止的后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