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工作以一种愉快而高效的方式展开了。刘宇宁拿到了更详细的剧本分镜和人物小传,他会先把所有涉及到建筑专业术语、设计理念、工作流程的段落仔细标记出来,然后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在两人都有空的晚上,或者周末的午后,开启他们的“专业课堂”。
书房里,灯光温暖。唐云苒铺开草图,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解释着“悬浮结构”的力学原理与视觉美感,分析着不同材质(清水混凝土、原木、玻璃)如何影响空间情绪。她会拿出自己收藏的建筑大师作品集,指着图片分析那些经典案例背后的设计哲学。
刘宇宁内心OS: 她讲述自己热爱领域时的样子,自信、专注,眼底有光,比任何时刻都更具吸引力。
他不仅认真记录,还会提出从演员角度出发的疑问:“如果我是这个建筑师,在面对甲方无理要求时,内心的挣扎除了愤怒,会不会还有一种对自我理念的怀疑和守护?”、“他坚持使用环保材料,仅仅是出于理想,还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故事?”
这些问题,促使唐云苒跳出纯粹的技术层面,从更人性化、更情感化的角度去理解设计与人、与时代的关系。这对她自身的设计思考,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滋养和拓宽。
唐云苒内心OS: 原来换个视角,设计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这对我自己的创作,是全新的启发。
讨论常常会持续很久,有时甚至会因为一个细节的理解不同而“争论”起来。一个坚持演员需要更极致的情绪爆发点,一个则认为真实的建筑师在那种情境下可能更倾向于内敛的坚持。但这种“争论”是良性的,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往往以互相理解、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而告终,相视一笑,默契尽在不言中。
有时,讨论累了,他们会暂停一下。刘宇宁会去厨房切一盘水果,或者冲两杯手磨咖啡。唐云苒就靠在椅背上,看着他穿着家居服在开放式厨房里忙碌的挺拔背影,心里会被一种细密而踏实的幸福感包裹。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光,而是与她共享烟火、共筑蓝图的亲密爱人。
他端着咖啡回来,会自然地俯身,给她一个轻柔的、带着咖啡香气的吻,然后说:“辛苦唐老师了。”
“刘同学悟性很高,继续努力。”她笑着接过杯子,指尖在交接时短暂相触,温暖直抵心底。
这种将彼此的专业领域和生活日常深度融合的过程,让他们看到了对方身上更多元的魅力和深度。他们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知己和事业上互相启迪的同行者。爱情,在志同道合的沃土中,生长出更加坚韧而繁茂的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