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承业叛乱一案尘埃落定后,大胤王朝仿佛迎来了一阵清新的风。皇帝借着此次整顿朝纲的机会,下令彻查全国官吏,罢免了一批贪赃枉法之徒,提拔了不少清正廉洁、有真才实学的官员。
沈敬之作为吏部尚书,在此次官员整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铁面无私,不论亲疏,只看政绩和品德,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沈清辞则在父亲身边,协助他处理繁杂的事务,她的聪慧和细致,让许多老臣都赞不绝口。
萧彻被封为安王后,也没有闲着。他向皇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减轻农民赋税、兴修水利、整顿军备……每一条都切中时弊,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他亲自督办这些事,雷厉风行,很快就取得了一些成效。
朝堂之上,似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平静的表面下,依旧暗流涌动。太子萧景虽然在此次事件中没有受到波及,但看到萧彻日益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心中难免有些不安。他开始暗中拉拢一些老臣,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日,朝议结束后,太子萧景特意留住了沈敬之。
“沈尚书,”太子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近来辛苦你了。吏部此次整顿官员,成效显著,父皇很是满意。”
“殿下过奖了,这都是臣的本分。”沈敬之恭敬地说道。
“沈尚书谦虚了。”太子道,“本宫听说,令千金在你身边帮了不少忙?真是虎父无犬女啊。”
“小女只是在一旁打打下手,不敢当殿下称赞。”沈敬之道。
“沈尚书不必过谦。”太子话锋一转,“说起来,本宫府中正好缺一位掌管文书的女官,不知令千金是否愿意屈就?也好让她在宫中多历练历练。”
沈敬之心中一动,立刻明白了太子的用意。他这是想拉拢清辞,进而拉拢自己。
“多谢殿下厚爱。”沈敬之委婉地拒绝道,“只是小女性格顽劣,怕是难当此任,还请殿下恕罪。”
太子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既然如此,那本宫就不勉强了。沈尚书慢走。”
“臣告退。”沈敬之拱了拱手,转身离开了。
回到家,沈敬之将此事告诉了沈清辞。
“太子这是想把你安插在他身边,监视我们父女的动向啊。”沈敬之皱着眉头说道。
沈清辞也有些担忧:“父亲,我们拒绝了太子,他会不会记恨在心?”
“记恨也没办法。”沈敬之道,“我们现在与安王合作,若是再与太子走得太近,只会两边不讨好。何况,太子此人,看似温和,实则城府极深,我们还是离他远些为好。”
沈清辞点了点头:“父亲说得是。只是,我们拒绝了太子,恐怕他会在暗中给我们使绊子。”
“这是难免的。”沈敬之道,“我们只要行得正坐得端,他也挑不出什么错来。清辞,你近日与安王接触,也要多加小心,不要被人抓住把柄。”
“女儿明白。”沈清辞道。
果然,没过几日,就有御史上书,弹劾沈敬之在整顿官员时,偏袒自己的门生故吏,罢免了一些与太子交好的官员。皇帝虽然没有相信,但也下令让大理寺去调查此事。
沈敬之知道,这一定是太子在背后搞的鬼。他没有慌乱,积极配合大理寺的调查,将所有的证据都呈了上去,证明自己是秉公办事。
大理寺查了许久,也没有找到沈敬之偏袒的证据,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沈清辞得知此事后,心中很是气愤。她找到苏掌柜,将此事告诉了他,希望萧彻能想想办法,挫一挫太子的锐气。
苏掌柜将此事禀报给了萧彻。萧彻听后,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太子急了。他越是这样,就越容易露出破绽。不必理会他,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可是,殿下,太子这样一次次地挑衅,恐怕会影响到沈尚书的声誉。”苏掌柜担忧地说道。
“放心吧,沈尚书清正廉洁,不是几句谣言就能诋毁的。”萧彻道,“倒是我们,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做出更多的成绩来。只要我们得到父皇的信任和百姓的支持,太子再怎么蹦跶,也无济于事。”
苏掌柜点了点头:“属下明白了。”
萧彻的沉稳和远见,让沈清辞安心了不少。她知道,与太子的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他们需要更加谨慎,更加努力,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