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老杨准备的酸辣鱼味道很好,于朦胧却吃得有些心不在焉。
饭后,苏念渔继续在电脑前忙碌,似乎在与什么人联系,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
于朦胧则抱着吉他和笔记本,坐到了阳台上。
夜晚的洱海比白天更添几分神秘与宁静。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石头,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远处有渔火点点,与夜空中的星辰交相辉映。
他翻开笔记本,借着房间里透出的光和天上微弱的星月之光,看着那些曾经写下、却又被各种原因搁置的乐句和词稿。
有些是因为公司的否定——“不够商业化”、“不符合市场潮流”;
有些是因为自我的怀疑——“是不是不够好?”、“别人会喜欢吗?”;
更多的是因为心境的灰暗——“写了又能怎样?”……
苏念渔的话在他耳边回响——“哪怕只是弹给自己听,写给这面湖听!”
他闭上眼睛,手指轻轻搭在琴弦上,却没有立刻弹奏。他开始回想,回想这一路逃亡的过程。
后台的刁难与她的挺身而出,那份惊世骇俗的“航母计划书”……眼前这片辽阔的、包容一切的洱海……
各种复杂的情绪——恐惧、迷茫、一丝微弱的希望、温暖、感激,还有对过去的不甘与对未来的不确定——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拨动了琴弦,一个略显干涩、却异常真实的音符跳了出来,融入了洱海的夜风里。
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起初是杂乱无章的,像是在摸索,在试探。渐渐地,几个音符开始组成一个短句,带着漂泊与不安的意味,如同他们一路的行程。
然后,旋律开始发生变化,加入了一些更轻柔、更温暖的元素,像是在回忆火车上那份短暂的安宁与并肩。
节奏时而急促,如同被无形的追兵追赶;时而舒缓,如同面对这片湖水时心灵的片刻沉淀。
他没有唱词,只是用吉他倾诉着。所有的情绪,所有的经历,都化作了指尖流淌的旋律。
苏念渔不知何时已经停止了敲击键盘,她坐在房间里,没有开灯,静静地听着从阳台传来的、断断续续却充满生命力的吉他声。
她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眼神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
于朦胧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忘记了过去背负的枷锁,也忘记了未来可能的艰险。
他只是弹着,用他最熟悉的方式,梳理着、表达着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有一段旋律,他反复修改了几次,试图捕捉那种从窒息到呼吸到第一口自由空气的感觉。
最终,他找到了一组连续的上行音阶,轻柔却坚定,仿佛破土而出的新芽,带着颤巍巍的、却不可阻挡的生命力。
当这组旋律终于定型,他感觉胸口那块堵了多年的巨石,仿佛被这音乐的力量撬动、碎裂开了一道更大的缝隙,有明亮的光照了进来。
他停了下来,手指轻轻按在还在微微震动的琴弦上,胸膛起伏,微微喘息。
额头上出了一层薄汗,心里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畅快淋漓的感觉。
他抬起头,望向夜幕下深邃的星空和静谧的洱海,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了一个极浅、却无比真实的弧度。
这时,一杯温水从旁边递了过来。
于朦胧转过头,看到苏念渔不知何时站在了阳台门口。于朦胧接过水杯,指尖因为长时间弹琴而有些发烫。
于朦胧谢谢。
苏念渔靠在门框上,看着远处的湖面。
苏念渔很好听。
她的评价很简单,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但于朦胧却觉得,这三个字,比过去他听到过的所有赞誉都更加珍贵。
于朦胧低头看着水杯,水温透过杯壁传递到掌心。
于朦胧我……好像找到一点感觉了。
苏念渔(转过头看向他)那就别让它溜走。
她顿了顿,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笃定。
苏念渔这,才是开始。
于朦胧握紧了水杯,用力点了点头。他知道,苏念渔说的不仅仅是音乐。
这一夜,于朦胧房间的灯光和断断续续的吉他声,很晚才熄灭和停歇。
而在网络世界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个名为“小鱼别哭”的站姐账号下,唯一的那张绿皮火车睡颜照下,悄然多了几条新的评论。来自一些似乎同样隐匿着身份,语气却带着激动和鼓励的账号。
柠檬是……他吗?他还好吗?
柠檬不管是不是,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某个很温柔、歌声很好听的人。
柠檬博主,请一定……照顾好他。
这些微弱的声浪,如同洱海边清晨的薄雾,暂时还无人察觉,却预示着某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于朦胧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新歌的第一个标题:《游》。
如同池鱼入海,困鸟出笼,前路未知,但他终于开始尝试着,摆动自己的鳍,舒展自己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