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的夜晚,如期而至。
巨大的胡杨树下,村民们自发搬来了家里的小马扎、旧毯子,甚至还有的直接席地而坐。
孩子们兴奋地在前排挤作一团,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老人们坐在稍后些的位置,摇着蒲扇,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阿依古丽找来了几个废弃的柴油桶,在里面点燃了篝火(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跳跃的火焰驱散了沙漠夜间的寒意,也映亮了每一张质朴的脸庞。
于朦胧抱着吉他,坐在篝火旁的一块大石头上。苏念渔站在人群的外围,隐没在树影下,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警惕地观察着四周,但目光落在于朦胧身上时,会不自觉地柔和下来。
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响设备。只有一片沙地,一棵古树,一堆篝火,一片星空,和一群安静的听众。
于朦胧深吸了一口清冷而带着柴火气息的空气,对着面前的孩子们微微一笑,手指轻轻落在了琴弦上。
第一个音符响起,嘈杂的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他唱起了第一首歌,是一首旋律悠扬的、关于梦想和星星的民歌。他的声音清澈空灵,在寂静的沙漠夜空里,仿佛能直达天际,与星辰共鸣。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仰着小脸,嘴巴微微张着。
接着,他唱起了自己写的歌。那首在洱海边创作的《游》,歌词里关于挣脱束缚、寻找彼岸的意象,在此刻此景下,有了别样的力量。
他唱到动情处,闭上了眼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吉他的旋律和他的歌声交织,时而低回婉转,如同沙漠夜晚的风;时而高亢清越,如同穿透云层的月光。
篝火噼啪作响,火星偶尔蹿升,融入漫天星河。
一首接一首,他不知疲倦地唱着。
唱给孩子们听,唱给这片土地听,也唱给那个站在阴影里、带他逃跑的女孩听,更是唱给那个曾经迷失、如今正在找回自己的于朦胧听。
有活泼的儿歌,让孩子们忍不住跟着哼唱,拍手。
有深情的 ballad,让老人们陷入回忆,眼神悠远。
还有他即兴创作的、带着西北苍凉风味的旋律,让当地的村民们感到了一种奇异的亲切。
期间,他唱到一首关于故乡和母亲的歌时,声音几度哽咽。台下静悄悄的,只有篝火噼啪作响和风吹过沙丘的声音。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悄悄走上前,把自己手里攥着的一颗光滑的、在星光下微微发亮的小石头,塞进了他的手里。
于朦胧接过石头,紧紧握住,像是握住了全世界最珍贵的礼物。他深吸一口气,将歌曲完整而深情地唱完。
那一刻,不需要任何言语,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音乐跨越一切障碍的治愈力量。
苏念渔坐在人群边缘,仰头望着星空,又看向那个沉浸在音乐世界中的于朦胧。
她无比清晰地认识到,他的才华和善良,本就是这世间最珍贵的星光,无论被怎样的乌云遮蔽,终有其无法掩盖的光芒。
她守护的,不仅仅是于朦胧这个人,更是这份不容玷污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