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庆功宴的喧嚣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生活已经迅速翻开了新的一页。
于朦胧和苏念渔的关系在团队内部自然不是秘密,得到了顾怀舟和陆星辰最真诚的祝福。
两人之间那层窗户纸捅破后,相处模式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旧是为共同的目标并肩作战的伙伴。
只是,对视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缱绻的温柔,不经意的触碰间带着心照不宣的甜蜜,空气中仿佛总是流淌着一种安定而温暖的氛围。
这种变化细微却切实存在,让整个柠檬工作室的工作氛围都变得更加融洽和充满干劲儿。
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场硬仗,就是于朦胧的个人首张正式专辑——《游》。
这张专辑的意义非同一般,它并非签约大公司、拥有顶级资源配置下的工业产物,而是诞生于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凝结了于朦胧在最困顿时期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由的渴望、对善意的坚持,以及……对苏念渔悄然滋生的爱意。
每一首demo,都记录着一段独特的记忆,存储着不同地方的气息和声音。
如今,他们终于有条件将这些珍贵的“旅途笔记”精心打磨,呈现给所有等待他、支持他的人。
租用的专业录音棚里,于朦胧戴着监听耳机,站在麦克风前。隔音玻璃外,制作人、调音师严阵以待。苏念渔和陆星辰也坐在控制台旁,专注地看着里面。
这次录制的是专辑的主打歌之一,《绿皮火车向南开》。这首歌的旋律雏形,就诞生于那列拥挤却充满希望的火车上,当时于朦胧用手机录下了即兴哼唱的片段,苏念渔还笑着说他这首歌“有车轮滚动的节奏感”。
此刻,前奏响起,是模拟火车行进时富有节奏感的律动,夹杂着若隐若现的汽笛声采样,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奔赴未知却又心怀期待的夜晚。
于朦胧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开口时,声音干净而充满叙事感,不再是三年前那种不谙世事的清亮,而是染上了岁月的质感,温柔中带着坚韧。
于朦胧摇晃的车厢…载着梦与不安…
于朦胧窗外的风景…倒退成模糊的蓝…
于朦胧穿过隧道的光…照亮你侧脸…
于朦胧这一刻,逃亡也像是浪漫……
他的演唱技巧愈发成熟,情感投入也更为深刻。不再是单纯地展示嗓音,而是用声音在描绘画面,在讲述故事。
每一句歌词,都对应着一段真实的记忆,一种真切的情感。
苏念渔隔着玻璃看着他,眼神温柔。
她记得那个夜晚,他靠着窗睡着,呼吸清浅,她偷偷拍下照片,心里满是酸楚和决心。而现在,他将那一刻的感受,谱成了诗,唱成了歌。
录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是对某个音色的处理有分歧,有时是于朦胧觉得自己某一句的情绪不够准确,会主动要求重来。
他对这张专辑的要求近乎苛刻,因为这里面承载了太多,他希望能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
于朦胧摘下耳机,从录音间走出来。
于朦胧(眉头微蹙)
于朦胧老师,抱歉,副歌第二部分进情绪的感觉还是有点不对。
我觉得可以再收一点,不要那么满,那种…小心翼翼的珍惜感,应该更内敛些。
苏念渔(将保温杯递过去)
苏念渔先喝点水润润喉。
苏念渔别急,感觉需要慢慢找。
陆星辰对制作人低声交流几句,然后抬头。
陆星辰朦胧的想法有道理,这首歌的内核是希望下的脆弱,而不是胜利的宣言,情感层次可以再细腻些。
经过反复的打磨和调整,当于朦胧最终唱出那句“绿皮火车向南开,逃离了阴霾,开往未知的爱”时,整个控制室的人都安静了。那是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温柔,却带着破土而出的坚定。
录制间隙,他们也会围坐在一起,讨论专辑的其他细节。
于朦胧(拿着专辑曲目列表)
于朦胧《洱海醒梦》、《古镇路人甲》、《暴雨守护星》……这些歌名,简直就像我们的逃亡日记。
苏念渔(笑着点头)
苏念渔本来就是。
苏念渔不过,《暴雨守护星》的编曲是不是可以再强化一下鼓点?
苏念渔那天晚上的情绪,除了守护,应该还有愤怒和不屈。
顾怀舟刚从法律文书里抬起头,推了推眼镜。
顾怀舟我同意念渔的看法。
顾怀舟那不仅是温柔的守护,更是一场捍卫尊严的战斗,音乐上可以更有力量感。
顾怀舟虽然不直接参与音乐制作,但他总能从逻辑和情感内核上给出精准的建议。陆星辰则利用她的人脉和资源,为专辑的后期制作、视觉设计和宣传渠道保驾护航。
这是一个高效且充满创造力的团队,每个人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专辑的视觉概念也紧扣“游”的主题,他们没有选择华丽的棚拍,而是回到了几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进行取景。
在大理洱海边,于朦胧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迎着风弹唱;在那个他曾街头卖唱的古镇青石板路上,他背着吉他漫步,眼神平和而坚定;甚至在西北那片广袤的沙漠中,他站在星空下,身影渺小却又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这些照片和视频素材,经过顶尖团队的后期处理,呈现出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和高级的电影质感。预告片一经发布,就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性和于朦胧身上那种洗净铅华的气质引发了热议。
柠檬这审美绝了!不像专辑预告,像文艺大片!
柠檬看着这些画面,再想到他经历的那些事,莫名想哭。
柠檬《游》,是游历,也是游牧的心灵,更是挣脱束缚后的自由吧?
柠檬迫不及待想听到全专了!
公众的期待值被拉到了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