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书屋的孩子多了一倍,有汉族农户的娃,也有牧民的孩儿,凑在一块儿读书、嬉闹,倒不分彼此了。晚宁怕孩子们热,让人在书屋外搭了凉棚,又每日煮好解暑的绿豆汤,装在粗瓷碗里,供孩子们课间喝。
这日午后,刚上完课,一个牧民家的小丫头忽然哭了起来。晚宁蹲下身问她,才知她弟弟得了风寒,家里没钱请大夫。晚宁当即让人取来治风寒的药材,又亲自跟着小丫头去她家。
牧民的帐篷很简陋,小弟弟烧得满脸通红,气息微弱。晚宁让宫人烧了热水,亲自给孩子喂药、擦身降温,守了整整一夜。第二日清晨,孩子退了烧,牧民夫妇对着晚宁连连磕头谢恩,晚宁扶起他们:“都是北疆的百姓,你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
这事很快在关下传开,牧民们对晚宁更敬重了。有牧民送来新鲜的羊奶,有汉族农户提着刚摘的青菜,堆在将军府门口,说要给太皇太后补身子。晚宁推辞不过,便让厨房把这些东西做成吃食,分给营中的将士和书屋的孩子。
沈砚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夜里巡营回来,见晚宁还在灯下缝棉衣——她要给书屋的每个孩子都缝一件,好让他们冬天穿得暖和。“皇妹,夜深了,歇着吧。”沈砚轻声道。
晚宁抬头笑了笑:“快缝完了。你看,这每件衣服上,我都绣了个小小的‘宁’字。”她拿起一件蓝布小袄,衣角处绣着个娟秀的“宁”,“我想让孩子们记住,这安稳日子来得不易,将来长大了,也要守着这份‘宁’。”
沈砚走到她身边,看着灯下她专注的侧脸,忽然道:“皇妹,你比我更会守北疆。我守的是关隘,你守的是人心。”
晚宁放下针线,望着窗外的月光:“人心齐了,这关隘才真正守得住。就像这书屋的孩子,如今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将来无论汉还是牧民,都会把彼此当亲人,哪还会有纷争?”
月光洒进屋内,落在那件绣着“宁”字的小袄上,也落在兄妹二人平和的眉眼间。风从雁门关外吹进来,带着青草的香气,似在诉说着,这北疆的暖,早已顺着书屋的朗朗书声,顺着那件绣着“宁”字的小袄,悄悄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