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赋税宽免

大明华章

弘治十三年的夏天,北京城热得如同蒸笼。紫禁城内,弘治皇帝朱祐樘正在审阅户部呈上的奏章,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当他看到河南巡抚上报的灾情时,眉头越皱越紧。

"传户部尚书周经。"朱祐樘放下奏章,声音中带着焦虑。

不久,周经匆匆赶来,跪地行礼:"陛下召见微臣,不知有何吩咐?"

朱祐樘将奏章递给周经:"你看看,河南又遭大旱,二十余州县颗粒无收。百姓以树皮草根充饥,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状。"

周经快速浏览奏章,面色凝重:"陛下,这已是河南连续第三年遭灾。去岁朝廷已减免该地赋税,若再减免,恐影响国库收入。"

"影响国库?"朱祐樘站起身,在殿内踱步,"周爱卿,你可知道'民为邦本'的道理?百姓都饿死了,要国库何用?"

周经连忙叩首:"陛下息怒,臣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如今九边军饷、百官俸禄、宗室开支,样样都需要银两。若再大规模减免赋税,臣恐难以为继。"

朱祐樘长叹一声,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骄阳:"朕记得年少时,曾在民间见过灾荒的景象。那时朕就立下誓言,若有朝一日执掌天下,必不让百姓受饥馑之苦。"

他转身对周经说:"传旨:免除河南今年全部赋税,开仓赈济灾民。再从内帑拨银二十万两,用于购买粮食。"

周经震惊地抬头:"陛下,内帑是皇家私库,这..."

"百姓都要饿死了,还分什么公私?"朱祐樘斩钉截铁地说,"快去办!"

这道圣旨传出后,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第二天朝会,以户部侍郎佀钟为首的一些官员上书反对。

"陛下,"佀钟奏道,"河南连年减免赋税,恐开恶例。若其他省份效仿,纷纷请求减免,国库将难以为继啊!"

工部尚书曾鉴也道:"陛下,黄河治理工程正在紧要关头,若此时削减开支,恐前功尽弃。"

朱祐樘耐心听完反对意见,缓缓开口:"诸位爱卿的担忧,朕都明白。但你们可知道,朕昨日收到河南百姓的万民书?"

他从御案上拿起一份血迹斑斑的布帛:"这是河南灾民咬破手指写就的血书。上面写着:'陛下圣明,万民感戴。然今岁大旱,颗粒无收,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若再催科,唯有一死。'"

朝堂上一片寂静。

朱祐樘继续道:"朕读此血书,夜不能寐。为君者,当以百姓为念。若坐视子民饿死,朕有何颜面称君父?"

首辅徐溥出列支持:"陛下圣明。民为邦本,本国则邦宁。减免赋税虽是权宜之计,然可收民心,实为社稷长远之策。"

次辅刘健也道:"臣以为可区别对待。受灾严重地区全免,受灾较轻地区减半,未受灾地区照常征收。如此既可救济灾民,又不致国库空虚。"

在阁臣的支持下,朱祐樘顶住压力,坚持减免赋税。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彻查赋税征收中的弊端。

在调查中,朱祐樘发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虽然朝廷屡次下诏减免赋税,但很多地方官员仍然变相征收,中饱私囊。

"这些蛀虫!"朱祐樘在文华殿大发雷霆,"朕在这里想方设法减轻百姓负担,他们却在下面盘剥百姓!"

他立即下令都察院严查此事,并派出巡按御史分赴各地明察暗访。

然而,赋税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不久,朱祐樘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由于连年减免赋税,地方财政困难,许多该办公事无法进行。

弘治十四年春天,朱祐樘召见各地来京述职的官员,详细了解地方情况。

苏州知府林世远汇报:"陛下,苏州去岁减免赋税三成,府库空虚。如今官学破败无力修缮,道路桥梁损坏无钱维修,连衙役的俸禄都难以发放。"

松江知府也表示:"臣那里情况类似。若长此以往,恐生变乱。"

朱祐樘意识到,单纯减免赋税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找到新的财源。

在阁臣的建议下,他开始推行一系列赋税改革:

首先是整顿盐税。明朝盐税是国家重要财源,但长期以来被权贵把持,偷漏严重。朱祐樘下令改革盐法,打击走私,增加盐税收入。

其次是发展商业。他减轻商税,鼓励贸易,通过商业繁荣来增加税收。

最重要的是清查隐田。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被豪强地主隐匿,逃避赋税。朱祐樘下令重新丈量全国田亩,编制新的鱼鳞图册。

这些改革措施很快收到效果。弘治十五年,全国赋税收入不但没有因为减免而减少,反而比前朝有所增加。

有了充足的财力,朱祐樘开始推行更大规模的赋税宽免政策。

弘治十六年,他下诏免除全国积欠赋税。这道诏书让无数贫苦农民喜极而泣。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地方官员利用朝廷宽免政策,继续向百姓征收已经免除的赋税,中饱私囊。

朱祐樘得知后,采取了严厉措施。他规定,凡是发现此类行为的官员,立即革职查办,家产充公。同时,他鼓励百姓举报,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

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官员的贪腐行为。百姓们真正感受到了皇帝的恩泽。

在推行赋税宽免的同时,朱祐樘也开始关注赋税的公平性问题。

他发现,明朝的赋税制度极不公平。贫苦农民负担沉重,而豪强地主却通过各种手段逃避赋税。

一次,朱祐樘微服私访京郊农村,看到一个老农在田间劳作。

"老人家,"朱祐樘上前问道,"今年的收成如何?赋税重不重?"

老农叹气道:"收成还行,但赋税太重了。俺家十亩地,要交五石粮。隔壁张员外家五百亩地,才交十石粮。"

"为何如此不公?"

"张员外是举人,可以免赋。他家的地都挂在亲戚名下,逃避赋税。"

朱祐樘听后心中愤慨。回宫后,他立即下令改革赋税制度,取消不合理的优免特权,实行按亩计税。

这道诏书遭到了士绅集团的强烈反对。他们在朝中的代表纷纷上书,说这是"变更祖制","违背士大夫优待传统"。

甚至一些阁臣也持反对态度。首辅徐溥劝道:"陛下,士绅乃国家栋梁,若取消其优免特权,恐失天下士人之心。"

朱祐樘坚定地说:"赋税乃国家根本,贵在公平。若士绅不纳粮,则赋税全由贫苦百姓承担,这公平吗?"

他顶住压力,坚持推行改革。为了减轻阻力,他采取渐进方式:先是限制优免额度,然后逐步取消。

这些改革虽然不能完全实现赋税公平,但大大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

弘治十七年,全国赋税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新的鱼鳞图册编制完毕,隐田大量清出,赋税收入大幅增加,而百姓的实际负担却减轻了。

这年秋天,朱祐樘再次微服私访。他看到京郊农村的景象与几年前大不相同:农民们面带笑容,田间庄稼长势良好,村庄里新建了不少房屋。

在一个村庄,朱祐樘遇到曾经交谈过的那个老农。

"老人家,如今日子过得如何?"

老农笑道:"好多了!自从朝廷清丈土地,张员外家再也不能逃避赋税了。俺家的赋税减了三成,今年还建了新房子。"

"可还有什么困难?"

老农想了想:"要是官府能多修修水利就好了。今年雨水少,收成受了影响。"

回宫后,朱祐樘立即下令工部加强水利建设。他意识到,减免赋税只是治标,发展生产才是治本。

在朱祐樘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出现了难得的中兴景象: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长期的操劳也损害了朱祐樘的健康。弘治十八年,他一病不起。在病榻上,他仍然关心着赋税问题。

"周爱卿,"他对前来探病的户部尚书周经说,"赋税...要公平...要减轻...百姓负担..."

周经泣道:"陛下放心,臣等必当谨记陛下教诲。"

朱祐樘点点头,疲惫地闭上眼睛。他知道,赋税问题还远未完全解决,但他已经为后继者打下了基础。

历史将记住这位勤政爱民的皇帝,记住他为减轻百姓负担所付出的努力。弘治朝的赋税宽免政策,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明朝的财政问题,但它让这个饱经创伤的帝国得以休养生息,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夏天,皇帝看到河南灾民血书时的震撼开始说起。赋税宽免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为了百姓的福祉,这条路必须走下去。

上一章 吏治整顿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边关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