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画展当天,展厅里人头攒动。沈砚穿着正式的西装,袖口别着顾淮送的袖扣,在入口处迎接来宾。
顾淮早早来到展厅,穿着与沈砚同色系的西装,正在调试最后的设备。看到沈砚,他走过来自然地替他整理领带:"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参观流量预计在下午三点达到峰值。"
"你连这个都计算了。"沈砚笑着摇头。
"重要的事必须精确。"顾淮轻声说。
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那幅《理性与感性的对话》。观众们驻足良久,被画面中数学公式与艺术笔触的完美融合深深吸引。
"这幅作品,"一位艺术评论家对沈砚说,"打破了学科界限,很有前瞻性。"
顾淮设计的互动程序前排起长队,观众们通过平板电脑可以看到每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数据分析。周明轩和苏晓负责讲解,两人配合默契。
"看这里,"苏晓指着一组数据,"这是色彩使用频率的统计,证明沈砚对蓝色的偏爱是有科学依据的。"
林薇也来了,带着一束鲜花:"恭喜你,沈砚。你的作品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的价值。"
顾淮的母亲特意从外地赶来,在每幅作品前都停留很久。"小淮从小活在数字世界里,"她对沈砚说,"是你让他看到了色彩。"
下午,展厅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顾淮的导师陈教授带着几位学术界的专家。他们在主作品前讨论了很久,不时向沈砚投来赞许的目光。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一位老教授对陈教授说,"能把抽象概念具象化到这种程度。"
黄昏时分,人流渐稀。沈砚和顾淮终于有机会单独在展厅里漫步。
"今天听到最多的话,"沈砚说,"就是'没想到艺术生能做到这样'。"
"偏见永远存在,"顾淮平静地说,"但数据会说话。今天的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98%的人改变了对艺术创作的看法。"
走到展厅尽头,这里挂着一幅从未展出过的作品——《我的理性恋人》。画布上,顾淮的肖像被解构成无数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却依然能清晰辨认出他的神韵。
"这是..."顾淮怔在原地。
"给你的礼物。"沈砚轻声说,"在我眼里,你就是理性最美的样子。"
顾淮站在画前久久不语。金丝眼镜后的眼睛微微闪动,他伸手想要触碰画布,又在半空中停住。
"我用了三个月时间观察你,"沈砚继续说,"才发现理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夕阳透过展厅的窗户,为画作镀上金光。顾淮转过身,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握住沈砚的手。
"我也有礼物给你。"他引着沈砚来到互动程序前。
屏幕上显示着一段新的视频。画面里是顾淮实验室的日常,但每个镜头都有沈砚的身影——他在调试设备,他在记录数据,他在与研究人员讨论。
视频最后出现一行字:"经过137个模型的验证,结论是:我爱你,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
展厅里响起掌声。不知何时,周明轩、苏晓、林薇,还有实验室的同学们都聚集在这里。陈教授微笑着点头,顾淮母亲悄悄拭去眼角的泪光。
"你..."沈砚一时语塞。
"你说艺术不需要证明,"顾淮看着他,"但科学需要。所以,我证明了。"
夜色渐深,宾客散去。两人最后离开展厅,星光洒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之后,"沈砚轻声问,"你有什么打算?"
顾淮停下脚步,夜空中的星光落在他镜片上:"我申请了国外的联合培养项目。"
沈砚的心微微一沉,但顾淮接着说道:"项目允许带一位艺术顾问同行。我已经提交了你的资料。"
这个夜晚,星光特别明亮。而在某个实验室里,周明轩正在帮苏晓整理去巴黎的行李,两人的笑声传出很远。
对某些人来说,毕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