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读课的下课铃声余韵还未完全散去,数学老师便已抱着教案和三角板步履沉稳地走进了教室。原本因短暂休息而略显松弛的空气,瞬间重新绷紧。
我习惯性地在课桌右上角铺开专用的笔记本,将不同颜色的笔依次排开。目光掠过前方,秦江也一改课间的散漫,坐直了身子,从书包里掏出他那本厚厚的、贴满了各种标签的笔记本,动作间带着一种难得的郑重。
讲课开始。老师的声音清晰而富有逻辑,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复杂的函数图像与公式推导。我沉浸在那严密的思维链条里,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记录下重点与自己的疑问。
然而,这种专注并未持续太久。
前方的秦江,似乎进入了一种独特的“动态学习”模式。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他身体的微小动作——当老师讲到关键步骤时,他会无意识地轻轻点头,后背微微挺直;当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时,他会极快地用笔尾挠一下耳后,然后低下头,在自己的草稿纸上进行着旁人看不清的急速演算。
更明显的是他搁在课桌边沿的左手。那手指修长,骨节分明,时而因为听懂而放松地摊开,时而又因为思考而微微蜷起,食指有一下没一下地轻叩着桌面,发出几不可闻的、带着节奏感的“嗒、嗒”声。那声音很轻,却像投入我思维静湖的一颗小石子,漾开细微的涟漪。
我的目光偶尔会从黑板移开,落在他那只“忙碌”的手上,或者他因为专注而微微蹙起的眉头上。他这种外放的、几乎能让人“看见”其思维流动的学习状态,与我习惯的、完全内敛的沉默思考截然不同。
忽然,他像是攻克了一个难点,那只一直轻叩桌面的手停了下来,转而握成拳,极小幅度地在空中快速挥动了一下,带着一种无声的“搞定!”的兴奋。做完这个动作,他似乎才意识到场合,立刻心虚地缩了缩脖子,偷偷左右瞄了一眼,确认没人注意到他这小小的失态,然后才重新坐好,继续听讲。
我看到他这副样子,差点没忍住笑出来,只好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笔记,掩饰微微上扬的嘴角。
窗外的阳光移动了几分,将银杏树的影子拉长,投在秦江的肩头和摊开的书本上。教室里,老师的声音、粉笔的划动声、同学们翻书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而在我这片小小的空间里,前方那个身影细微的动作和气息,仿佛成了这堂严肃课程里一道独特的、充满生命力的背景音。
它并未干扰我的学习,反而让这四十五分钟,变得不再那么漫长和枯燥。我甚至发现,通过观察他那些微小的反应,我似乎也能间接地感受到课堂节奏的起伏,以及知识被理解和消化时的那种微妙的张力。
当下课铃声终于响起时,秦江几乎是立刻转过身,脸上带着如释重负和求知若渴混合的表情,指着笔记本上的一处:
“楚淮,刚才第三步到第四步,那个代换,我总觉得有点绕,你是怎么理解的?”
---

---
作者君月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