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总是来得格外分明,窗外的梧桐叶才开始泛黄,风里却已带了清晰的凉意。
沈小念缩在被窝里,手机屏幕的光映亮了她半张脸。
已然是凌晨一点,她却毫无睡意,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悬停了许久,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仪式。
屏幕上,是江翊青最新发布的一篇文章。
沈小念已经反复读了三四遍,每一遍,都能品出些不同的味道。
她喜欢江翊青的文字,不是那种喧嚣的、张扬的喜欢,而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将其视为秘密花园的依赖。
将近两年了,江翊青的文章是她疲惫学业和琐碎生活里的透气孔,是藏在耳机里的诗意世界。
这篇文章下面,已经有了几十条评论。
沈小念习惯性地一条条看下去,大多是赞美与共鸣。
她心里也涌动着千言万语,想告诉作者,这篇文章里的某一句话,如何精准地击中了她的心事;某一个比喻,又怎样让她在深夜会心一笑。
但那些话在脑海里翻滚了几遍,最终又怯怯地缩了回去。
她本就是内向的性子,在现实生活里话不多,在网络上更是如此。
给这样一位拥有众多粉丝的作者评论,对她而言,需要莫大的勇气。
她怕自己的话太平凡,瞬间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更怕说得不得体,唐突了这份喜爱。
可是今天,也不知道是秋夜的气氛太过撩人,还是文章带来的共鸣太过强烈,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攫住了她。
她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完成一个重要的决定,指尖微颤着,在评论框里敲下了几个字:
“江老师,特别喜欢您文中关于‘孤独是一座花园’的比喻。或许正因为有了孤独时的向内探寻,我们才能遇见内心深处那片独一无二的风景吧。谢谢您的文字,总是给我力量。”
点击“发送”的瞬间,心脏猛地一跳,随即又像是被掏空了。她立刻锁上屏幕,把发烫的脸埋进膝盖里,仿佛做了什么了不得的坏事。懊恼随之而来:是不是太矫情了?会不会显得很幼稚?她甚至想立刻把评论删除。
但最终,她只是把手机塞到枕头底下,强迫自己睡觉。那一夜,她睡得并不安稳,梦里都是手机通知的提示音。
接下来的两天,沈小念几乎不敢去点开那个APP。她像一只受惊的蜗牛,小心翼翼地缩回自己的壳里。
直到第三天下午,一堂枯燥的专业课间隙,她终于忍不住,再次点开了那篇文章。
消息栏那里,赫然有一个红色的“1”。
她的呼吸一滞,手指有些不听使唤地点开,是江翊青的回复!
@江翊青 .回复 沈小念:“谢谢,能给你带来一点力量,是我莫大的荣幸。你也觉得孤独可以是花园吗?很高兴能找到共鸣者。”
短短两行字,沈小念反反复复看了不下十遍。教室里的嘈杂仿佛瞬间被隔绝,世界只剩下她和手机屏幕上那几行温暖的文字。
真的…真的江老师回复我了!
她感觉自己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发抖,脸颊也迅速升温,一种巨大的、不真实的幸福感将她紧紧包裹。她甚至想掐自己一下,以确认这不是梦。
沈小念嘴角却抑制不住地上扬,
她低下头,心里却炸开了一朵朵小小的、无声的烟花。那个存在于云端、被她仰视了两年的人,竟然真的看到了她,并且回应了她那微不足道的一句感慨。
这束从评论区偶然照进的星光,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点亮了沈小念平凡秋日里的一整个天空。也由此,开启了一段她从未奢望过的、温暖至深的羁绊。